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网络批评的“言语暴力”实质是社会的进步

已有 1178 次阅读  2013-10-11 16:24   标签暴力  网络 

陈健强

 

 

    艺术界的网络批评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意见、陈述观点,互动辩论的行为,阵地有博客、论坛、QQ空间、微博、飞信、微信等,还因为网络这个小孩天天成长,日新月异,明天进化成如何还未知,先前还有网络批评是碎片化阅读,过一段时间就长出了长文发布与长文链接,还有即时检索的搜索功能,还有纸质媒体所没有的冲浪乐趣,总之是发展很迅猛。但网络批评也给人诟病恶意灌水、吐槽、拍砖,还产生水军,还有群起而围攻,总之是网络流氓化,弊端明显化,这些反面的意见在网络上被统称为“文革”文风与“群众专政”,最后贬称为“言语暴力。”面对网络批评的负面看法,要研究透它,首先要明确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这里从两个方法来分析。

 

一、跳出艺术批评的范畴来看艺术批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分析网络批评的“言语暴力”这个问题,一定要跳出艺术批评的范畴来看艺术批评。

 

    为什么要跳出来呢?因为艺术批评界是由小发展起来的,现在活跃的都是那些批评家,并且有一个带一个,一个传一个,这样一种范畴现象。具体如彭德撰文回忆【1】:是“何溶带我步入美术理论界,”然后“把我推荐给周邵华”, 后主编《美术思潮》,然后彭德与副主编皮道坚“又团结了青年批评家,如黄专、祝斌、严善淳、李松等人” 【2】“接着 《美术思潮》的青年作者,至今仍然活跃在美术界的人物”1】有75人。当然,他们是开山者。“江湖大佬”已坐稳了江湖地位,形成了资源来源的链条,链条的形成,也证明很难跳出那种资源范畴。所以一定要跳出范畴来看网络批评,方能旁观者清地看清问题。

 

    其次,为什么要跳出来,这个是艺术批评家的思维问题。很多批评家是透过艺术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如王林很多文章是透过个体与底层来看宏观问题;杨小彦很多文章是透过现场来看宏观问题;朱其评论方力均的文章可见他的研究方法论是透过切片化、标本化、静态化的一点来看宏观问题;还有费大为的批评文章可见,也是透过一个点来看几个学科的综合问题。总的来说艺术界很多批评家过于从自己某一角度看世界了。也就是太透一点看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学术研究方法论问题,也是很多批评家的思维问题。透过自己的一个观点去看社会,这样用来绘画可以,但搞专业的理论研究,或者是综合的社科研究是要出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高度的天往下看井,再从井往下看井底这只蛙,这只蛙是艺术批评,这样就能看清蛙所处的环境,这是思维与研究的方法。所以必须跳出艺术批评界的个体与现场,方能研究透艺术的网络批评。因为艺术的网络批评是不按已有研究方法出牌的,是全方位出牌的,是不同的批评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甚至不同的心情组成的众人的众多角度的众多方位的批评,是有动感的批评现象,如2008年网络批评吴冠中现象就是典型的网络批评,尽管有很多错误与粗糙的观点,但错误的观点也是给我们当下的一个观照!也是给正确的一个观照!并且给人很多启发,所谓的“群众专政”,正是网络批评的特点与优势,是一种动感的、启发性的。所以对艺术的网络批评以偏盖全地诟病为“言语暴力”与“文革”文风是错误的。

 

    还有很多批评家觉得艺术是最高最伟大的,无所不包的,艺术里有哲学、思想,学术,艺术界是整个社会最高的。这是很多批评家在思维上的高度,起码行为上表露了出来。如果说艺术是最高的,那么医学、物理、化学就低一级么?医学有医学的哲学、物理有物理的哲学,哲学是每个学科的共性,我们的批评家思维上层应是哲学,而跟艺术平起的是医学、物理、化学等等,大家都是在一个平等高度。而在平等的上层除了哲学,还有宗教,在精神领域有信仰等内容。要有这样的“思维树”。总的来说,批评家的思维应是:艺术不是最高,哲学是最高,以哲学的观念来看艺术,就发现哲学下层有各学科,各学科有共通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处于时代的环境之中,受这个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从“思维树”的高度来看艺术,就看清艺术的周围环境,把社会的周围环境看清了,就看清艺术的网络批评了。

 

    网络批评的兴起是标志着批评界精英主义的解构,是批评话语霸权的解构。以前的艺术批评是精英主义,批评所指是为了出中国一流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正统”和当代这两轨出一流。这样的艺术批评价值取向是80年代初顺延下来的,因那时有共识性的理想主义。现在艺术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诉求是多元的。所以网络批评的出现,给精英主义批评者有乱象的感觉,也就被诟病为“言语暴力”与“文革”文风。艺术的网络批评是使得话语权力回归到每一个有话语权的言说者身上,形成了自媒体、小媒体时代的到来,换句话说是“言语暴力”与“文革”文风是新时代来临的体现。

 

网络批评出现的粗言污语,在网络上被统称为 “文革”文风。所谓“文革”文风,据有学者研究并发表于报刊说,不要“一看到尖锐的文字,常常联想到‘文革’式语风。何谓‘文革’式文风呢?要害不在文字如何尖刻,关键在文章本身有无政治背景。”“‘文革’文风一般具有四个特点:一、多发表在主流报刊;二、文章作者都是奉命而作;三、文章背后均有明显主流政治意图;四、不允许讨论。”【3]网络平台不是主流媒体,作者是自发的没有政治背景,其动机是按兴趣而作不是奉命而为,所以网络的尖锐言语不是“文革”文风。

 

 

二、要从本质出发看问题

 

    一定要从本质出发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网络批评及所出现的现象来看这个社会的本质,为什么出现了这些问题,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把社会的本质讲清楚了,那么本质上的现象也就一并清楚了。

 

    首先,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物质丰富,世人有钱了,相应地政治诉求强了,有了政务诉求与参政意识,但诉求在主流媒体不可能实现,于是泥沙俱下的网络是一途径,这是导致网络批评火热之一。还有就是社会选拔机会多了,但社会出路竞争大了;艺术界扩招以来人多了,机会少了,对发展平台的需求强烈了,而网络是一个新的平台,这是导致网络批评火热之二。第三是在自我表达与自我意识增强的自媒体界,网络表达与自我吹嘘是虚荣心的释放,这种自我权力的增强既是导致网络批评的火热。在火热中出现“言语暴力”,综合来说,这是人性权力的释放,也是社会进步的现象。

 

    第二、现阶段中产阶层温饱解决了,上网那些人很多是知识分子,教师,领导或者同学,起码是大专以上,都是有文化的,他们平时在社会上缺乏表达空间,但社会沉淀与积聚了这种表达欲望,当网络一下子放开了表达的途径,于是出现了一些所谓“言语暴力”,其实这只是表象,本质还是言论放开了。以前是不给私人办报的,现在等于人人办报,而且人人办报是推进了民主,起到传达信息与公众监督的职能,这样也有利于暴露矛盾,化解矛盾,宣泄矛盾,某种层面说是保护言论自由和端正舆论导向。虽然批评言语有待逐步完善,但整体趋势来说是起到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三、“言语暴力”式网络批评讲明社会在转型变化。现在的社会,做决策的是50岁到60岁这个年龄层面的人,艺术界也一样,这个层面的人掌握社会资源,但这层人的思维很多还是体制思维,即使这层人经历了社会转制,但体制思维又变成了圈子思维,有圈子心态和圈子价值观。他们的思维是:年轻时或初涉批评时很尊重前辈,前辈也很权威。那时年轻者和前辈有一个体制的传承,用一个比方说,他们形成一个社会资源链,这个链是一级一级地抬举上去。从“85新潮”到现在,那时的年轻人现在做了前辈,也成了权威,是圈子里的权威。他们当年是抬举上一辈的,是抬举他们的前辈然后接棒前辈的江湖地位。但现在社会转制了,下面没有人抬举了,因为社会变了。现在新一代的批评者很多是工作上不受制于人,在社会上是自由职业者,甚至是民营经济与个体经济家庭长大的,是独立性与自由性很强的。经济来源没有一个链,所以不受制于人,他们的价值观没办法承接前辈的江湖地位,也没有一种顾忌的链,社会转制使链断了,这时又有了可以表达的网络阵地。由此,批评者为了强化立场与观点,为了吸引眼球,就出现了“言语暴力”式网络批评。什么脑残、喷屎、围骂就出来了,这些骂语只是表象,本质还是社会转制所产生的。反过来说,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具体到当代艺术批评界来说,当代艺术界具非体制性(更多讲究的是市场化,个体户,讲团结,讲契约,讲平等互利,讲抱团),有一种非主流的链,这个链的体现就是圈子化。正因为圈子化,使社会资源被圈住和人脉霸住,而要擭取资源的最大化,还要不断强化圈子。但当代艺术的圈子太小了,太局限了。而那种不受限制的新人为了要出声,就要“革命”来打破圈子化,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就采取无所顾忌的“言语暴力。”其实,从高度来看,是传统价值评价体系在改变中,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新人要冲破圈子化,这是社会进步中的冲突。

 

    第四、网络批评出现“言语暴力”是社会在更新。“言语暴力”之说是旧的思维看不惯新事物。现在网络发展迅猛,个人空间除了博客,还有社交媒体如QQ空间、微博、飞信、微信等。这些社交媒体里面,有些公知的只言片语有上百万转载量,粉丝超过传统媒体的订报量,引用《技术元素》的话,“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这就是眼球经济的年代。这在国外很多纸媒纷纷倒闭的大潮中,互联网体现其原子弹式裂变的爆发力。而在自媒体眼球经济年代,在自我表达得到释放的社会变革中,网民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人采取“言语暴力”的表达方式。如果骂得好,观点表达的尖锐,也是不错的。换句话说,灌水灌得好,吐槽吐得好,也是一种艺术。而那种骂爹骂娘,乱吠乱叫,长时间一个样,网民见多了会秒杀,始终会没市场的。总的来说,网络批评的“言语暴力”现象不是坏事,起码人人都是批评家,并组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自媒体时代,是社会往好方面蜕变的一个体现。

 

 

三、结语

 

纸质媒体年代的艺术批评没有现在这么蓬勃,是因了网络才这么蓬勃的。诟病网络批评的尖锐是“文革”文风与““言语暴力””是错误的,网络批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新生事物,出现“言语暴力”其实质是社会的进步。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