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出的绒绣作品
公教活动体验:从认知到热爱的深度联结
展览期间,我们将重点规划 2 场主题适配的公教活动,作为展览实际体验的核心亮点。
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实际的活动体验,展示出上海绒绣的核心魅力——“随彩赋色”的色彩丰富性、“劈线”技艺带来的细腻层次感,以及成品独特的立体绒感,更自带一份中西交融的雅致韵味。
▲绒绣
//绒绣之“绒”
从草原羊绒到绣线的蜕变
让绒绣走进生活
除了展厅里的作品,你还能看见绒绣被应用在包包、香薰、家居、文创饰品上。当手工艺不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静态遗产”,它就有了新的生命。
这一次,嘉源海美术馆想邀请你,在稻田旁,在绒线间,用心感受一幅一针一线织就的中国色谱。有些颜色,必须亲眼看到;有些温度,只有亲手触摸。
▲绒绣相关文创
▲让绒绣走进生活
最终制成的羊绒绣线,藏着绒绣工艺的核心秘密 ——“复线中的复线”结构:每根绣线由多股羊毛细丝捻合而成,上千根这样的绣线再构筑成作品,即便最朴素的色块,也能在光线下呈现出细微的色彩过渡与肌理。这种由羊绒带来的“可触摸的质感”,让绒绣在虚拟化时代显得格外珍贵:观众驻足作品前,能感受到羊绒的柔软与针脚的起伏,这正是“绒”赋予绒绣的、无可替代的真实温度。
这也是所谓的“上海油画”秘诀所在:绒绣以成千上万根绒线作为“笔触”,借鉴油画的晕染、叠加与明暗关系,通过精确的配色分层与针法节奏,在布面上营造出与油画相似的色彩深度与空间感。高密度的网格麻布如同细腻的画布,千色绒线如同一层层釉色,被匠人以针代笔缓缓铺陈,形成微妙的色阶与光感,使画面在近看时可触、远观时如画,从而达成那种既具工艺质感又栩栩如生的视觉与触觉双重体验。
//致敬无名的绣娘们
这些绒绣作品背后,不仅有策划者的坚持,更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绣娘。她们没有署名,却在日复一日的针脚中,把山川、城郭、飞鸟、云影一一绣进丝线。她们的双手比机器更细腻,她们的耐心比时间更长久。
如果说有人为绒绣事业点亮了火种,那么这些绣娘,就是让火种长久燃烧的风。
展厅里每一针的亮度,都是对她们最好的致敬。
//关于嘉源海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