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浅谈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落实(纲领)

已有 1670 次阅读  2012-06-04 09:37   标签生活  传统文化  style 
 浅谈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落实(纲领)

                                                  讲解时间: 2012 年 月 

                                                  讲解地点:山东临沂魏庄中心校

一、教育理念(首先承认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一专。(教育最高指导原则)。

    人本性相同,习性不同,习性的好坏,是教育的结果。圣与贤,可训致 教育的目的是保持孩子的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柔和之心。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曾国藩先生言:一念不生谓之诚 正心(仁义忠恕、推己及人)修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大根大本。

 

二、教育的本质

    1、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时期许慎夫子的《说文解字》中说: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何为善?《了凡四训》里面有详细的解释。)教育,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2、教学慎于开始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凡事谨慎於开始,方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 故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如《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意思是在孩子童蒙时代应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孩子在十三岁前,相对来讲,还算纯净。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记忆力很强,时最好选些重要的经典,让他背诵,既能学习文言文又能从这些圣贤典籍中,吸取浩然正气及判断是非、邪正的能力。

 

三、[德行]的落实(孔子教学之第一科)

   1、教师要以身作则

礼敬开始(真诚、仁慈、博爱、平等),《礼记•曲礼》曰毋不敬。佛家入门用弥勒菩萨表法:大肚容物,笑脸迎人,即是礼敬诸佛(诸佛是一切众生)。《弟子规》凡是人 皆须爱凡是物也皆须爱,泛爱众爱就是礼。老师依照、延伸《弟子规》,带头做示范,教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与规范。如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及时称赞孩子的善言善行

佛言: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如来者,是我们性本善的善。就是只能称赞一个人善良、美好的德行,是对其善言善行给予肯定,增长其好善之德;二是树立同学可以模仿的榜样。与贪(贪财、色、名、食、岁)、嗔(发脾气、没耐心)、痴没有感恩心,爱看别人的不足之处)相应的言行不能称赞。

 

  3、帮助孩子立志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者,必有志向。欲其在年少时,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和栽培。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若能经常给孩子讲些励志故事,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的奋斗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开发其潜能。古人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所得。有了正确的目标,短暂的人生亦能成就万古长青之事(孔子、范仲淹等)。若「爱之不以其道」,不用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增长欲望,其发展规律是:自私自利→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凶狠残暴→众叛亲离→自取灭亡。是故,「反足以害之焉」教育应该是教导人成为好人、成为善人、成为圣贤才对,这才是正确的志向。

   4、引导孩子有知耻心

    引导孩子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就是知耻心。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倘掩饰 增一辜,掩饰自己的过失,只能漏失自己所积累的德行,漏失自己的福报。故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礼记•曲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知耻的反面是“孝廉”,中国从汉武帝开始立下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举孝廉,直到满清末,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改朝换代多次,但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始终不变。

      

   5、习劳知感恩

培养孩子的感恩心非常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生活在幸福之中。唯有感恩,心量方能放大,俗话说:“心大、量大、福报大。”这也是家长、老师希望孩子拥有的生活。

“学习”一词,重点在“习”,习就是落实到生活中。故习劳就是教孩子生活的能力,中国童蒙教育的科目就是“洒扫应对”,如《朱子家训》、《五种遗规》等等,皆教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付出劳动方知其中辛苦。其最简单、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弟子规》。

 

6、用读经典、写毛笔字的方式帮孩子训练定力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都有很强的定力。人在心浮气躁时,讲话、做事很容易出现差错,事勿忙  忙多错。人只有在很冷静时(心定),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定力的培养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训练出来的。

 

四、[言语]的教育(孔子教学之第二科)

   言语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是与人交往的重要因素。故让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与人沟通,也是为人师长的一项重要工作。

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故言语在凡出言  信为先」「凡道字  重且舒的基础上还要把握住几项重要的原则:

 

(一)、总原则:主敬存诚

    敬是恭敬之心,在言语的态度、起心动念,都要恭敬、要真诚。

    1、言忠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2、谨言(简要祥明)

《易经》“吉人之辞寡,燥人之辞多。”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二)、存心:真正利益他人

    1、仁爱之心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2、隐恶扬善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三)、把握说话时机

     规过迁善: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四)、注意说话态度

     1、贵和存敬

    言语忍 忿自泯」「怡吾色 柔吾声」「事非宜 勿轻诺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2、体恤他人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五)、方法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根本是诚敬,诚敬的根基是孝悌,孝悌的根基是《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是学生,在祖宗面前,在圣贤人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所以,《弟子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共同科目,《弟子规》是做人的大根大本。

学习圣贤文化,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做到多少;在于我们的存心与圣贤人的距离是否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