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中国传统文化总纲领

7已有 2495 次阅读  2012-06-04 09:35   标签传统文化  style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总纲领

                                                    讲解时间: 2012 年 月 

                                                    讲解地点:山东临沂魏庄中心校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十义:父、夫、君、兄、朋友有。)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四维: 礼、义、廉、耻。

八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另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四科其精髓仅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父子有亲)会意字,上为老、下为子,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其义为:

 1、 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

 2、 继先人之志。《中庸》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人之行孝,敬为首。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 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人皆能之。

 

(兄友弟恭),会意字,“心”在“弟”旁,表兄弟之间诚心友爱。是孝的 作用。从友爱兄弟做起,到尊敬长辈、同辈。宋朝法照禅师言:“同气连枝各自荣,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君仁臣忠)会意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竭尽心力以任 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孟子对君臣关系的开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

 

朋友有信)会意字,人言为信,言乃心声。故信之本意作解,即笃行不自欺亦不欺人,民无信不立又可延伸为信念、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

 

人类行为之规范曰礼。以礼相待之仪式曰礼。礼的实质诚敬。《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的精神的自己谦卑而尊敬别人,礼节的表现方式要适合现代化,本土化(当地的风俗习惯)。处事待人接物礼节不能疏忽。

 

义者循理。言情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即一切都要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人的身体也要配合五常五行,身心才能健康。违背情理法则不义。

 

廉洁自律,知道节俭的美德。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耻为耻辱,知耻辱,则能发奋精进。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禽兽耳。故知耻为君子,不知耻为小人;知耻必忠必孝,不知耻不仁不贤。

 

推己及人。二人合而为一,亲如一体。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视人如己之意,本意作「亲」解。

 

恩惠、仁爱曰爱。指出自真诚心待人接物。繁体字,表用心感受,从一件衣服、一碗饭的来源就能够体会到社会大众对我的付出和关爱。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亦皆须爱。因为一切植物、矿物都有感受、有记忆。如: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

 

 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不刚不柔之义。和之道,大矣哉!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指宇宙是个和谐的整体。人身亦如是,五脏六腑,五官、四肢无不和谐互助、共存共荣,这是自然法则。中和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 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承传下去

 

 是平等之义,不倾斜,无凹凸,无分别。与「和」互为因果,平是因,和是果。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乃大和之道。

    

    此十二个字就像十二层大楼一样,“孝悌忠信”是人性本善,是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礼义廉耻”是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仁爱和平”是精神文明达到顶峰,十二层大楼的根基是“孝”,孝是第一层,悌是第二层,和平是最高层。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