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为了那不褪色的梦 ——散记青年画家李愚

1已有 1474 次阅读  2013-10-26 10:24
为了那不褪色的梦 ——散记青年画家李愚

    沉淀了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之源被那支打着“文化革命”幌子的墨笔一搅,就彻底地浑浊了。其后,我与我的同龄人方自童年的蒙昧中醒来。记得孩童洁净如纸的心灵里,并未体味到父辈曾经沧海惨痛与惊恐犹存的复杂心理,我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已迫不及待地从身边触手可及的小人书开始萌芽了。要说那一幅幅有着简要说明的连环画图站在整个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大门前,实在显得出奇的简陋与渺小,但历史的遭际,却赋与了它开启大门的神奇魔咒,犹如阿里巴巴一句简单的芝麻开门,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从此,光怪陆离、缤纷斑斓的艺术世界,犹如一道亮艳的闪电,从天而降,映亮了我们的双眼。

  直到今天,我与青年画家李愚谈起关于小人书的种种的时候,依然情不自禁互诉悲欣。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画家梦的开端,都是从那一本本简陋的小人书开始的,在那文化滋养依旧贫乏的特殊时刻,小人书成了蒙童的唯一选择,里面展现的大千世界带给我们无穷的魅力,男孩心中,骏马长枪,英雄美人成了人生的理想所托,于是在小人书营造的浪漫里,我们随着心目中的英雄,跨骏马,持长枪,纵横驰骋,天下无敌。于是,稚拙的小手开始捏紧一支支或长或短的笔,虔诚而用心地将自已喜爱的人物描摹下来,再用描摹后得来的一点点绘画知识,创造自已的英雄人物……应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眼界的拓宽,孩童的梦终究会被现实的无情打醒,但李愚却始终情有独衷,痴迷地沉醉在那一个永不褪色的梦里,这个梦,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总调——工笔人物。

  中国绘画,从原始岩壁遗留的简单刻划到唐宋写实风格的成熟滥觞,几乎都把人物作为主体细加描述。人处于混沌浩渺的宇宙之中,既是密不可分的大千一员,又以万物灵长的特殊身份超然凌驾于万物之上。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几者的互补相参,使人类的精神冥合大化,于是,关注自身、关注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永恒的命题。画家的使命,在于用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抒发表达对这个命题形而上的高度认同。人的喜怒哀乐成就了大自然的风起云涌、日驰月逝,同时,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又莫不是人类心灵的微妙映射,中国绘画最终离析出的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科目在内涵上依然与最初的写人、写心相去无几。

  李愚辨本溯源真切地理解到这一点,因而开始研读大量的古典文学著作。他善于截取历史事件中的一个断片,抓住最突出的一刹来烘托气氛,故感染力极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刀马人物画大多以工笔重彩为主,一幅画从起稿到完工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李愚提起他那幅六尺整宣《穆柯寨》时,总是唏嘘不已。断断续续整整画了一年。从这里我们可以体悟到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那种持之以恒决不轻易放弃的坚强意志,使他的作品明显地区别于某些自命风雅随手乱抹的所谓名家。如其画作《关公》、《布袋和尚》系列,描绘人物各具性情,武将之威猛气势,禅僧之超逸神情,皆跃然纸上。画风典雅细腻,精工处层层渲染,疏朗处不著点墨,深得古人疏可走马,密不容风之精奥。刀马人物所特定的情境氛围由这些一丝不苟的点线、绚丽多彩的色调浑融和谐构成一个整体,大处观其势,小而见其功,画家主体的见解学识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李愚以其对历史的反思,对创造历史的人物的由衷赞美延续了孩童时对英雄的崇敬心理,并赋予了更深的意义。而且,随着认识的深入,眼界的提高,不满足感也随之而来,他又开始了新的超越,当得知中央美术学院将举办一个国画研修班,由著名人物画家黄均、姚有多等教授讲授时,毫不犹豫地克服一切困难报名参加。在北京的几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一切营养,绘画技艺突飞猛进,被黄均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在他的画作上老教授高兴地题道:“李愚弟子传统功底深厚,所作工笔画,骏马奔腾,人物英姿飒爽,神态生动,实为难能可贵。”由此,李愚更坚定了信心,在老师今后就走这一条路的鼓励声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愚在工笔重彩上取得的成就固然令人激赏,但他同时又对水墨写意发生了兴趣,因为他知道一个有所理想的画家,仅凭孤僻的独木桥是难以走向艺术的通天大道的。水墨写意的简洁概括有助于工笔重彩之提炼传神。同时由于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新的体验。他借助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启发,大笔触、粗线条,横涂竖抹,醉墨淋漓,大有“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之况味。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另一个李愚,一个洒脱狂肆放笔纵横的李愚,两种表象的极端被他揉粹成一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工写中慢慢透露出新的意趣。如那幅《钟馗图》,人物表情运用工笔画法的细致描绘,衣袍却饱醮水墨一气呵成,技巧之纯熟可谓有如神助。

  逐渐,他的画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94年参加中国文化艺术研修会《醉仙图》获优秀奖,被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97年被曹州牡丹画院聘为名誉院长,受邀赴荷泽参加国际牡丹花会,受到荷泽市长的热情接待。其后,他多次参加广州、北京、大连等地举办的艺术博览会,胜誉如潮。99年应文化部之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更受到了王琦、廖静文等先生的一致好评。

  儿时的梦再一次浮现在眼前,为了抓住那一份真实,他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热诚。面对着荣誉与成功的喜悦,他并没有陶醉,而是陷入了更深地思考:“自己的画虽然在技巧的把握上有肯定的一面,但在境界及内涵还待进一步深入,绘画的语言只起着桥梁的作用,而彼岸才是真正的乐土。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心,总有一天梦想中的天地会在自己的手中诞生。 ”

                          发表于《曲桥》2000年冬卷

                                                             张华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