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楚 天 厚 土

已有 2160 次阅读  2012-02-27 23:44   标签物资  我的家乡  article  title 
郑志华文
 

  (一)
  楚 天 厚 土
  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方言“贾伙”,这两个字到底是“结合”、“交货”、“结伙”?不管用哪两个字,都意味着先民在这方厚土上对达成大的目标的一种原始的团结的方法。后来靠这种方法猎得了丰富的食物和佩饰。西方沅、澧上游的三苗兄弟,用山上的美玉和青铜进行交换,时间一长,先民们觉得这样来来去去频频,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对各自物资需求不要这么急,就共同确认了赤山西边不常见、发着紫色光的一种贝壳作为交换物资的信物,古泉(钱)就这样出现了。“贾”字由“西”“贝”构成出现了。这样说你会觉得象是天方夜谈。“贾”音本亦有“估”的发声。
且看:楚辞中屈原在描述湘夫人生活中这样写到:“帝子降兮北渚,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把她们安置在蠡山(历山)北端的一个洲渚上,把房屋建立在水中央,把荷叶盖在屋顶上,把荪单挂在墙上,把用来和苗族兄弟交换的紫贝堆在屋子中间,象个宝坛。
  有了三苗的美玉,云梦一带的女孩,显得如花似玉;有了三苗的青铜,虞舜古城的男儿们个个剽悍,护卫着城池。
  沅澧上游的三苗兄弟,通过紫贝交换着这里先民猎来的水族、耕作的粮食。从此,舜二妃居住的水中小屋的贝坛,成了坐待交换的地方,贾商云集,价格出现了,价值体现了,青铜文化的雏形人文出现了,于是,三楚便壮大了起来。
2002.4.11 原载《沅江报》

  柴 祭 部 落
  在虞舜故城的前方左轸,石城山古寨,柴下州、龙潭沟、帝都、帝庙、帝宅、帝祭坛遗址依稀可辨。
  重华村,(尚书尧典载: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称虞舜)几千年来,一个以舜帝名命名的古城地名,就在楚国泗湖境内,自古一直沿袭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带发掘了大量的相当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历史文物。据湖州研究所老者回忆,1955年修复垸时,曾有沉睡在地下四千多年的古城重现天日。
  在中国的历史上,“虞舜古城”是个谜,只要找到了遗址,就等于找到了中华文化腹地的中心,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楚国史料中发现,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习俗、民间传说,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可能解开。若果真如此,我们将和皇天厚土同奋起,去重塑美丽的家园。
  湘山在,云梦在,虞舜故城在,屈子诗文歌赋在,这方山水就更显神奇。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作为生活在这博大精深之中的洞庭人,真为这方山水的神奇感到骄傲。
  其实,家乡这个地方,除了有虞舜古城、重华县名外,在西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名叫“下隽县”。“隽”本身就意味深长,它意味着神秘。正因为神秘,才创造了泰山文化。一个“泰”字,一个“岱”字,在中国的人文意义上象征是“岳父”。在泰山面前,人们是得仰望而虔诚的。
  老人们说过一句地方俗语:“走乔口,才出得了湖”(“乔江”,历史上沅江的老地名)。真的吗?未必非经“乔口”不可?确实,中华文化很可能就是从这里经过早期的孕育,走向世界的。谁不爱自己的 母亲呢?我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一文中和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讲坛上的两席话:“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但洞庭湖没有这般小。洞庭湖是个小小的宇宙。”他还说:“诸位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生长在中华文化的腹地,我们长沙,我们中原,这是腹地,中华文化的腹地……”
春天来了,蠡山大桥通车了(白沙大桥,千里沅江水汇入洞庭湖之入口处)邀上好朋友,请一位老者带路,踏上洞庭大山,回望目平千里,天心观日沐浴,再穿行于云梦,到石城山去,到柴祭州去,到重华村去,到龙潭沟去(以上全为沅江市北部地区自古沿袭至今的老地名)那时你一定会觉得离太阳好近!你会好想找一个空旷的高地,象先人一样,堆起高高的柴禾,站在石城山上,面对无垠的洞庭,祭拜太阳,哪可是神圣而虔诚的祭拜啊!
2002.3.28 原载:《沅江报》
  洞庭山迁徙之谜
  洞庭湖中有座山,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海拔高115.7米,历史上山名几经迁徙,称作洞庭山、青草山、湘山、蠡山、赤山。
  时值秦皇二十七年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祭泰山,过淮河,经九嶷、衡山,浮湘江而下,去湖北荆州,回咸阳。此行,洞庭湖是他必经之水路,逢大风,几不得渡,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秦始皇进入湘水上游,对着西面的大山问李斯:“这里是不是衡山祝融之地?”李斯告诉秦始皇:“西边隐约能见到的大山,叫九嶷苍梧,虞舜、祝融先祖早年逐鹿中原以后,也就是顺着这条道进入,一直在潇湘入洞庭沿江两岸土地上生息,舜到了晚年,从湘江畔一个叫泗湖山虞舜故城的地方。离开二妃,涉方湘南,崩于此山一带,葬在此山上。”秦始皇听了,面对九嶷山巅作了几个揖,以示祭拜。
  行船一路迢迢,沿湘江而下,经过衡山时,又拜祭了祝融之神。浮江的船只很快来到了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处——南洞庭湖,面对浩瀚的洞庭湖面,始皇一行惊叹不已,朝西北望去,下站就要达到荆州了。昔日楚国都城的威振还在吗?站在船头出神的秦始皇心里想着,恍惚间,大船产生一阵阵颠簸,初夏的东南风使广阔的湖面白浪滔天。秦始皇即令李斯通知舵工将行船顺风驶向左岸有大山的地方避风浪,船向现在洞庭湖中最大的赤山岛行使,风浪未见减弱,但秦始皇见湖中有座大山,受惊的心慢慢平静了些许,问李斯:“你知道这座山叫什么?是否登临祭拜?”
李斯告诉秦始皇道:“此乃湘山(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长沙国,益阳,湘山在北。)是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舜涉方崩于九嶷后,登山顶南望苍梧,泪尽力竭,死于此山,葬于此山而名。这山南,红墙绿瓦可能就是湘山寺吧。”秦始皇听着想了一下,莫非遇大风大浪,是前些天在九嶷山舜帝陵我没有上山拜祭,舜帝显圣?湘灵作梗?
  秦始皇令船工在靠山的南端上岸,登到山巅,果然香烟缭绕,但出于秦始皇和李斯是意外,这哪里是湘山寺呢?高悬的祠匾上不是明明写作越国大夫“范蠡大庙”字样吗?
  一路来,秦始皇乘船受惊,上山又被假象所惑,不禁怒发冲冠,没想到在这山头立着越国夫子少伯尊位。越胜吴后,范蠡何不继续好好地辅佐越王治理国家,却带着美女西施来这美丽的洞庭山隐居,沾舜帝王气,得后人谟拜。秦始皇想到一路来,到泰山封禅后,沿渤海东行,南登琅牙山,见越王勾践台,速令将越王台已夷为平地而重筑。今上湘山拜祭女神,又遇其越国勾践夫子少伯庙宇,此情此景,惹怒秦皇,秦始皇拿出了在长安施暴政的威风,令三千刑徒把湘山上范蠡寺周围的大树砍了个精光,使整个山头成了一片赭土,这时秦始皇还没有平息心头怒气,又叫李斯令刑徒放火焚烧所伐树木,使整个高高的山上大火赤红云天。
  秦始皇一行下山时,黎民百姓上山烧香祭拜湘妃,遇见此情此景,向秦始皇跪拜,不敢抬头,嘴里念叨着告诉秦皇,舜帝二妃女神之墓冢在离这不远的公主山上,西北湖中有座小岛叫香炉山。
秦始皇一行来到公主山,果然风光秀丽,山水相依,真是山中又见岛,湖中又有湖。李斯问周围百姓说:“这里可是湘山?”老百姓告诉李斯道:“自从越国大夫范蠡携西施隐居到此名山后,洞庭山不叫了,青草山不叫了,湘山也不叫了,改名蠡山,舜二妃墓冢仍在这美丽的公主山上的“封姬岭”。
  天气晴好,风已息,秦始皇一行上船,得女神保佑,经华容水道,平安抵达荆州,回西安城了。
  秦始皇走了,这里的山民和过洞庭的船只,在百里之外东起岳阳、湘阴、汨罗;南达益阳、汉寿,西至鼎城常德;北抵南县、华容、安乡,都能看到洞庭山被秦始皇伐木焚烧一片赤红的山头,以后老百姓就把她叫做赤山了。
  后人在民间传说中,说赤山是秦始皇一鞭子从咸阳赶来的。
(本故事根据《史记》、《汉书》、《杜佑通典》等典籍节选改编)
2002.3.4 原载《沅江报》

  景星庆云 庭府洞天
  随手从书架上翻阅得一本清代木刻版印《幼学琼林》,在首篇中,偶见得一句这样的话:“王者政教无私,则景星见,王者德合山陵,则庆云生。”从书中加注得知这话引自《潜夫论》。我带着好奇心,在网上检索了中国的地名,仅发现三个叫“庆云山”的地方,而又称“景星”的地方只有沅江。
  现沅江市景星寺建于庆云山下,由唐·朝庭敕封为佛门圣地,按古之星野推断,唐之前应该是有“景星”和所对应之地名的,《潜夫论》有载:“舜时景星出,庆云生。”明·嘉靖《常德府志》星野祥异载:“尧时天下和,景星出翼轸。”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载:“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史载典籍都说明,翼,轸星宿乃楚之地,乃洞庭方园之里。
清代两江总督,安化人陶澍,有学者研究,近代林则徐受他影响颇深。他游沅江庆云山,景星寺,寻七仙洞遗迹时有诗句曰:“沅绕其右 / 资流其阳 / 琼湖当前浩乎 / 汤汤赤山之险 / 列后辈儿孙罗立包群岗 / …… / 我问洞庭之山 / 尧二女是在沅澧之渊 / …… / 又闻药山 / 古有虞帝城 / 灵妃洒泪来双旌 / 庆云景星瞻就意 / 此闻终古留佳名。”
  唐《通典》载:“沅江有重华城亦谓虞舜故城。”重华属有虞氏,《尚书》载:“舜名重华。”史料称有虞氏为管理山泽的姓氏。这庆云山、这赤山、这洞庭云梦泽,在地理上的对应。“王者”、“天子”当就是华夏鼻祖大舜了。还有《汉书》地理志第八载:“益阳,湘山在北。”对研究沅江大舜文化遗存、楚辞文化遗存挖掘,提供了丰富权威的典籍佐证。
  根据大量的史料分析,待专家考证,现今山西舜都蒲坂,为虞舜出生之故里。现今沅江市辖之“景星”、“庆云”之地,泗湖山重华、赤山一带,可能就是舜南迁进入沅湘后建立都邑之所在,永州九嶷为舜涉方湘南崩于九嶷,舜葬和后人祭祀之圣山。
  孔子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高尚的德行,铸为民族之魂,是后来儒学之渊源。
大唐盛世,皇朝敕建景星寺于沅江庆云山下,以亘古的史实,吉祥的洞天庭府:景星庆云之名,伴琼湖碧水长流至今。作为沅江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福分。庆云山彭祖,七仙的传说也屡见于当地民间,沅江的历史文化内涵可谓为巨大的财富,景星庆云之地,称为福地洞天是不为过的。
2002.9.26 原载《沅江报》

  二上月形山
  见明月而思好友,乐山水而得意诗文。
壬午初夏一个星期天的清晨,我与少鹏、太平骑车又去月形山,这是第二次三人骑车去同一个地方,赤山岛上明朝东阁大学士杨阁老墓冢所在地——月形山。
  头一次是在开春时,我们写生,进行风光拍摄,来到月形山,与这里阁老墓看护人林定铭先生拉扯熟了,在他家吃了渔家饭,他硬是不肯收餐费,我们就只好免费给他家人照像予以酬谢。今天我们各自把洗好的照片带上。还带上城里人爱吃的罐头、小礼品上路了。
  沿团山、金田、塞南、白竹、太阳、柳叶湖等自然村落,傍湖边弯弯山道而行,拍了一些风光,来到滔滔沅江汇入浩瀚洞庭的白沙大桥处。大桥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上桥后靠右安全行驶。当我们骑车到大桥拱最高处时,久负盛名的阁老月形山一下就跳入我们的眼帘。过罢大桥,插小路,我们直奔月形山林大哥家,这第二次来,当是满熟悉的了。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记得开春那次来,杨阁老古镇城廓、残砖墟址依稀可辨,月形山麓位于沅水左岸,万倾葱苍绿得令人叫绝。一股芳蒿清香扑鼻而来,坐落在月形山山岗上明代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扬嗣昌墓;墓碑朝向东南,林大哥家农舍就傍建在墓冢的左方,逢年过年,他都按传统的方式点烛烧香祭祀,以寄托家乡人民对这位大学士的缅怀。
  扬嗣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应该给他怎样一种历史定位呢?史料也众说不一,但从他故乡辰溪,常德武陵,沅水流域一带的家乡人民有口皆碑的传说故事中,扬嗣昌爱他家乡的人民,家乡的人民也喜爱他这位乡党。从流传的“辰常二府免漕粮”的故事,几百年来流传于赤山当地和沅水下游一带百姓中,可见人民是热爱扬嗣昌的。再从明史所记:“张献忠出川襄阳,杀襄阳王。李自成出陕开封,杀福王,杨嗣昌当时在川闻之,叹曰:“吾失两名城,两罪无可。”说明扬嗣昌对明朝十分忠效。第三,从扬嗣昌为明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看,足见为后世学人所仰慕。
  就这样,记得从月形山头一次回来,我查了一天明史,按自己的想法,在脑子里给扬阁老定了位。
  这次来,更加深了对月形山的了解,然而月形山却又变了,春天看月形山美丽定格的画面已不复存在,沿江左岸一片上百亩绿荫不见了,古老的扬树桩与洞庭渚洲葱绿的草地,形成的一幅无限壮美辽阔的山水画又变成了辽阔无垠、蔚为壮观的西洞庭水面。江水泱泱,东去西来的过往船只,渔舟出没,百舸争流。过去老百姓状其胜景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月形山上有七棵大桩树,老百姓状其曰:“七星伴月”。一个古镇的消失,一些美景的不复存在。像夏天西来的沅水淹没了这一节。相信水一退,再到春天,月形山会更加美丽。
  回来的路上,我们三人嘀咕哝咚地说着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关于画室,可能选在这里。
2003.2.24 原载《沅江报》

  近代沅江民居缩影 —话说沅江吊脚楼
  湘西的民居、吊脚楼、封火墙、石板街,这些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沅江老街亦可见一斑。原来,它是顺着沅水流下来的。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其实也包括了整个沅江流域,沅水孕育了这位大作家和无数英雄儿女、仁人志士。千里沅江上下游一脉相承的连在一起,连民居的风格也不例外。黄永玉先生在回忆中说,他和他表叔沈从文都是从沅水向洞庭走出来的。
  我曾在湘西工作过两年,那里的吊脚楼现在成为了最抢眼的一道风景。画家、摄影家、旅行家和无数游人都不远千里、万里、不分国度,络绎不绝地去采风、猎奇。我记得小时侯,也是在沅江沿河的吊脚楼上长大的。如今还能如数家珍一样指出什么地方曾有什么特色的吊脚楼。一到夏天,吊脚楼便成了大人们聊天、乘凉的好地方。吊脚楼是民居的一个重要生活空间;晒衣、摆饭桌,坐在吊脚楼上品茶,还可以悠闲地看过往的船只。听大人们聊天南海北。站在吊脚楼上钓鱼,顺着吊脚楼楼柱溜下河游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沅江,还有将近四华里长的沿河吊脚楼,有关资料上还记载着全国各地画家来渔乡采风的年月、姓名,宛如眼前的事情一样。
  惆怅的是,转眼间,沅江的民居逐步地被现代化进程淹没了,依稀留下只有残垣断壁和一条不长的石板路,吊脚楼已所剩无几。2002年7月,广东新浪网摄影论坛版等十多位资深的摄影艺术家把它当作南洞庭文物和不可多得的风光来拍摄,并已在网上向世界各地发布开去。
  据考,近代沅江民居和老街记录着近两百年来沅水流域下游,南洞庭腹地的经济发展史,是沅江近代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现在沿河老街吊脚楼因围垦石矶湖垸,河道阻隔已不复存在了,而临街相对的跑马楼(阳台)仍可见当时沅江作为一个商埠,沅水流域物质集散中心的繁荣。石板街记录着沅江百年沧桑巨变。还有那完整的封火马头墙,木雕板,雕梁画栋般精妙,吸引您到市区老街转一圈,您可浸润在沅水流域百年历史之中。
  可以说,老街不愧是沅江一个民俗民居博物馆。
2003.3.13 原载《沅江报》

  空朦封姬岭 敛滟蠡公湖
  2002年11月10日,市摄影协会金龙艺术沙龙一行8人,来到了赤山百家沟村。座落在村部前方左侧的一个山峰叫“封姬岭”,那里有许多青石残砖遗存。我就是冲着这些遗存来的,我们往山上攀援,到最高处,往那一站,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封姬岭的山水,这青砖石板的遗存,已有多少年了?
  我揣度这里是一个山水场,一个古代文化场,是圣贤、文士、方家,把这些宝贵的信息留在这个场内。
  今年3月,我在“洞庭山迁徙之谜”一文中,对传说中的“公主山”遗址一直未能准确定位。只听说是在蠡公湖的西北方向。直到今天和村长胡朝阳先生一起登上“封姬岭”的山顶,这山水文物古信息便络绎不绝传达了过来。我和村长探讨着:凭着西南山水,深潭绮丽,凭着山峦层叠,山色空朦和山中石料古墙的遗存,这里一定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信息,加之“封姬岭”这美丽的山名,令人遐思。
  我又想到了大舜重华。尧把自己两个美丽的女儿嫁给舜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在这里封姬的呢?太美丽了。站在山顶面对东方银色的挖口子河,对面共华垸(古云梦泽地)重华村(虞舜古城)历历在目。“啊”我高兴地跟胡村长说:“你们这里太玄了,真不得了,不得了”遥想当年重华(舜帝)去府地办公,娥皇、女英就住在这个“封姬岭”上,“公主山”由此而得名。
  我想,这不是天方夜潭,因为“公主山”、“封姬岭”的名称一定有它的来由;爱洞庭山者到封姬岭上去一趟不会虚度此行。
2003.3.13 原载《沅江报》


  神奇“下隽县”
  说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周以前,三皇五帝只存在似真似幻的传说。有些历史,象是只看到人的背影一样,真实面目如进一步考证,只能依靠地下文物的发掘和文化发现。
据北魏丽道元著《水经注》记载:“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根据地理方位;自西汉以来,沅江北部、南县一带应为下隽县辖地。
  《读史方舆记要》言:“下隽县故城在今沅江县东(重华村一带)。“下隽”“下”,地下,“隽”,丰厚,神密,意味深长。汉代的祖先,实际上把一个很大的谜底亮给了子孙们。
  到了晋代南梁时期,沅江又名“重华县”。据《尚书》载:“舜名重华“。唐·杜佑《通典》183卷载:”沅江梁置重华,隋废之,又名重华城,亦谓虞舜古城。“晋唐的祖先“,又一次把谜底更为确切的亮给了他们的子民们。
  历史的变迁至现代社会;当人们不断寻觅生存真谛,对自然绿色、湿地生态更为青睐。洞庭湿地如大地的肺叶,不息地吐纳、呼吸,奉献给人类水、氧、空气,成为生命之源。湿地生态地保护,人们更为觉得重要。
  至于“下隽”、“重华”这样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许在洞庭湖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次大的水侵或地沉,致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沉睡在洞庭云梦泽的腹地!
  把南洞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的同时,我们也在护卫着中华文明之源,人类生息之源。
2002.7.4 原载《沅江报》


  再谈“下隽县”与“虞舜故城”

  根据沅江现辖地域和各个时期典籍进行分析,加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考古文物的发掘,沅江市北部广大地域,早在沅江建制以前,为下隽县之所在地的初考。
  《湖南省志·地理志》之“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西汉”时“下隽”部分有载:“下隽”据《水经注》,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此县应在今洞庭湖东北岸。《后汉书》:马援军次下隽,章怀注云:“在沅陵县”,有误。地当在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等县。《读史方舆纪要》:“故城在今沅江县东。一说在今通城县西。”
  《湖南省志·地理志》之“湖南省历代郡国州县考”中之“南朝梁时重华部分有载:”重华“分益阳置。今沅江县地,故城在沅江县东。
  目前为止,笔者认为,就“下隽”所辖和故城所在地,以上两条可为权威性依据。其中两点都提到“沅江县东”现泗湖山“重华村”这一带过去为云梦泽之地的地域。而时间上西汉至南梁相距700多年,“下隽”有史可考,也为700年左右。
从时间、地域、属地上综合分析:
  一、“下隽”建制时间为秦汉,确有文字可考为西汉,废止于公元502年以前,与“重华”建制不相叠现,(重华建置为公元552年)在时间上为前后启承关系。
  据《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引“下隽”自东汉到南朝,齐时期记载如下:
  东汉:长沙郡,治临湘,西汉长沙王国。领县十三。
  三国:“下隽”,两汉故县。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县地。内蒲圻,下隽在今湖北。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
  西晋:巴陵,吴为下隽县境之巴陵邸阁。晋升县。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故城在今岳阳市。《元和郡县志》谓巴陵三国吴立,误。
  东晋:长沙郡,治同西晋。详见前,领县十,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
  南朝·宋:巴陵太守,治巴陵,今岳阳市,元嘉十六年(公元436年)立,领县四,内蒲圻,下隽,沙阳在今湖北。属地今湖南境一县。
  南朝·宋:巴陵,西晋故县,原长沙郡,今岳阳市 和岳阳、临湘县地(公元420—479年)。
  南朝·齐巴陵郡,治巴陵,今岳阳市,宋(南朝)故郡,领县四,属地在今湖南境的一县(公元479—502年)
  巴陵·晋:宋故县,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
从以上朝代所辖变化看,“下隽县”在南朝·宋(公元479年)以后,就已不见史料所载了。据上考证分析,并不造成“下隽县”与“重华县”同时代复出。
  二、关于“下隽”故城问题:
  “下隽故城”位置,是一个局部概念。“下隽”辖地,是一个涵盖的地域,包括水域及湖水涨落,陆地迁徙的不定式概念。
笔者偏重“下隽故城”县(郡)治所在地的探讨。前面引考:“故城在今沅江县东,通城县西”,是想推断“重华县故城”(现沅江泗湖山),在“重华”建置之前,就是“下隽县”县(郡)治所在地。
  汉代至南梁(公元522年)以前,沅江没有单独立县建制的记载,并不能说在以前的历史上,沅江北部这片具有丰富文物出土可借考证的广大地区, 没有行政归宿。沅江自西汉以来归宿益阳,应是指洞庭南岸一带丘陵地区,而非北部地区。据考,现辖益阳从三国吴始,一直到隋唐五代,近700年,各个时期都有一部分地方,从无间断的先后隶属南郡,南平郡,巴陵郡,岳州。
  现辖益阳能够属过去湖北,巴陵的地方,只有沅江北部和南县临近益阳一带水乡之地的梦泽。当时“重华”县分益阳置乃属巴陵郡,说明建治的开始就属巴陵,也能说明这方水土历史上(重华县建置之前,下隽县有史载其间)多为湖北巴陵之域,“下隽县”曾属巴陵;与“重华”县同一地域,但不在同一朝代。
  正因为有关“下隽故城”史料中未形成定论,故以上可否反证为“下隽县”故城就在益阳之北,沅江县(市)之东,通城县之西。“下隽县”其建置早药山县,重华县约600—700年。其辖地涵今“重华故城”方圆几百里的今湖北崇阳,通城和湖南岳阳,临湘,华容,湘阴,南县,赤山等地。属于广袤的鱼米之乡一部分乃是无可置疑的。
  补记:笔者在写“再谈下隽县”此文时,龙山里耶秦简又有“洞庭郡”考古惊人发现,“下隽”与“洞庭郡”又是什么关系,历史给洞庭给沅江,给虞舜古城留下太多太多的神秘,真乃“神奇下隽县,神奇洞庭郡”。
2002年7月26日 稿
  2003年10月原载《南洞庭》杂志第二期,易题为《下隽县与虞舜故城考略》并加编者按。
  编者的话:在对于沅江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所有思考方面,难得有人将目光锁定在县治史的原始阶段。应当说这样的考略无论对于发掘地方文化底蕴,还是对理清一些复杂的历史文化理念,或是在今天的旅游开发中注入更多的文化理念,都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郑志华先生觉得在他的考究文章中提出这种话题是一种尝试,而我们则觉得将他的这种思考予以刊载更是一种尝试,旨在更大的范围和层面引起一些关注和学术方面的争论。有争论终归是好事。


  明溪水 大山人 沅水情
  如今,湘西大山的厚重。酉水明溪的清澈,山民的质朴憨厚全都久久地还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一)
  湘西,太多的美丽与质朴;
  酉水,相传是酿酒最好的水。
  从洞庭湖沿沅江溯源而上,有一条河流叫酉水河,酉水河畔凤滩段有一条小溪叫明溪。通过凤滩指挥部所在地黄秧坪古镇过吊桥,沿一条小铁路,穿过一个小山洞,就到了明溪口古镇。
  繁忙之余,我们最爱的是到明溪口去游泳跳水,抓鱼。七、八月的湘西,白天热,晚上可盖被子。大山自然环境给我这个湖乡人的印象是亲和的。
  凤滩电站建设指挥部离我们不远,这里是酉水右岸的一个大鹅卵石滩,方圆三、四平方公里,酉水流经这里,由急变缓,自古放排而下的水手,经过激烈的险滩急流后,都在这里栖息过夜。凤滩水电站大坝就建在黄秧坪上游三公里的古丈,永顺、沅陵三县交界处。大坝上游,沿酉河上去,就是著名永顺王城和龙山里耶,本世纪震惊世界的里耶秦简就是在那里出土的。凤滩可谓闻名遐迩,滩的高位处叫黄秧坪古镇,镇上有几棵千年大树。站在黄秧坪,能看到明溪和酉水的汇合处,明溪口古镇与它遥遥相对峙。
这里的山水,何止美丽。
  自然与人文,与电力现代化文明高度融合在一起。无污的水源、能源,给人们带来光明。盘古石屋,里耶秦简考古大发现,给人们带来历史的震撼。自古沅水的神奇,洞庭的博大可能也在于斯。
  沿明溪上溯不到一公里,有个深潭,那就是我在凤滩两年中夏天闲逸时去得最多的地方。下了班有时还顾得吃晚饭,就邀上几个伙伴,步行半小时左右,到那里去洗澡,从潭里潜水,睁开眼睛,水底的石子,游鱼可数,在潭上仰泳,身体与苍翠的大山,湛蓝的天空和白云全浸泡在明溪潭中。明溪、酉河、沅水是我生命中原本的美丽。万壑无尘,苍松不老,细石平流,深潭清澈,游鱼美石都浸润其中,展示着大自然母亲博大的胸怀!我们大声呼唤,听山谷回声,犹如投向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受到洗礼后畅叙赤子的情怀。
酉河,明溪,凤滩,我年轻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你真像是大自然镶嵌在湘西的一条玉带,系着我永远的情怀。
  (二)
  武陵山脉,自古三苗居住地,华夏祖先盘古开天地的洞穴就在酉水岸边。
  在凤滩,有缘结识了酉水河畔明溪口大山里一位苗家山农,他姓李,看上去约四十来岁,他像大山一样粗犷,性格十分憨厚,他常背着背篓,背篓里有时装着柴禾,有时装着石料,他有着一双走惯了山路形成的向外盘的腿及一双又大又粗,带着斑斑伤痕的大手。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他为水电站工地背石料下山,顺便带几根柴禾换些零钱。山里的这种柴禾,其中夹有一种杂木,木质异常坚硬,在我的师傅中有用这种柴禾做小凳脚的,看着师傅跟他交谈,我发现这位山民一双大手指节上带着伤痕。当时我们学员每月都发四双劳保帆布手套,我用不完,集起来有一叠,我就拿了三双送给他,他欣喜的不得了!当时我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住在明溪口。他带着感激的目光问我家住哪里,我告诉他;我家就住在这条河的下游,洞庭湖滨一个叫沅江的县城琼湖镇,我们家乡有个美丽的湖叫琼湖,琼湖中也有你们明溪口流过去的水,所以我们家乡的水也很清澈。当时我这样说,但他全然不知,他说他长这么大,连县城沅陵都不曾去过,也不知道山外还有个沅江,更不知道琼湖,他只到过山那边的凤滩,这是最远的了。交谈中我说我喜欢他们明溪,他高兴得不得了。
  这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他下山来,总要到我的学员宿舍来歇歇,有一次,他带来了一包明溪板栗,让我捎给沅江的家人,并高兴地告诉我说,他要结婚了。我有些惊诧地问他多大年纪,他说他才25岁。山里人这样的年龄大多做了爸爸,有“佬佬”了(湘西一带称小孩子为佬佬),他还说他长的丑,趋老,找女孩难,所以这么大才结婚。
  第一次见到他时,就确认他有四十多岁,把他几乎当父辈而并非同辈兄弟看待。憨实,黝黑的脸庞,风霜雨雪留下的自然痕迹,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不敢轻看这位兄弟,包括年龄在内,殊不知他还如此年轻,着实令我感到惊讶!
他新婚在即,我该用什么祝福他呢?我从当时每月23元的学员工资里拿出五员钱来,还有十斤粮票,几双手套,作为赠礼祝贺他们的婚喜,他接过了我给他的手套说,这个我们山里人用得着!钱和粮票他横直不肯收下。
  说来这是一个凤滩水电建设者和一个当地山民兄弟情谊的一段小故事,25年来,它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25年过去了,我不曾忘怀过,这位明溪口大山里的,我一直把您当作父辈的苗家的山民兄弟还有明溪的好山好水。
  黄永玉老先生说:“凭直感,沅陵,东方未来的金字塔可能在此。”也可以说沅水流域存在着一个未解的斯芬克斯之谜。酉水上游里耶秦简“洞庭郡”的发现,这些,都着实引起了我的一些往事勾沉,因为我象热爱我的家乡琼湖一样热爱湘西苍翠古老的大山,清澈见底的明溪和大山里的人。
2003.5.1 劳动节于洞庭湖畔琼湖西岸

  (二)

  研究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这样的,就是首先对传世的所有有关古代文献、古书要进行研究而后材料的收集。把这些有关的材料都收集起来,用电脑整理和储存使所有人都能运用,然后从中选择对我们的研究有用的材料,对他们进行一种文献学的研究,做一种审查。
  ——摘自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历史考古学家、在岳麓书院演讲《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文。
  楚天厚土 —湖南沅江市现辖北部地区与历史上“下隽县”“虞舜古城”“洞庭郡”关系探讨和有关史料辑录舜帝在沅湘地域活动文化遗存辑录整理。
  一、各类典籍:
  《尚书·尧典》:“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称虞舜。”
  《史记》本记第一集解,孔安国云:“舜所居妫水之 三 内( 三 内,音蕊,水之末尾的地方)。(沩水在宁乡、湘江下游支流、入洞庭。笔者加)。(注:括号内为笔者加)
  《史记·陈杞世家》注解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沩),衲沩。”
皇甫谧云:妫(沩)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蠡山)西 三 内水涯也。舜能整齐二女以义理,下二女之心为沩纳,使行妇道于虞氏也。“
  地志云:“沩纳水源去蒲“(湖北省蒲圻县),东山中有二泉,下向南流者为沩水,(沅水)北流者为纳水(澧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沩水(沅水)北曰 三 内也(沅水的北面是澧水或水涯)。又云:“河东县二里蒲坂(圻)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尚书》云:“纳于大麓”。
  毂梁传云:林属于山麓,是山是曰麓,故舜以此入山林不迷。
  《搜神记》云:孔子修《春秋》制《教经》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天及洪郁起白雾,摩地。
  《搜神记》云:虞舜耕于历山(楚国历山)。
  《水经注》“湘水高口成东,又北,右会鼻洲。
  《汉书·地理志》云:湘山在长沙国益阳之北。
  《荆州记》云:“湘山者,乃青草山,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言湘山祠”。
  《列女传》云:舜从洞庭到达南方巡视,崩苍梧野,二妃死于长江与湘江之间的青草湖,葬于青草山。
  《史记·秦本记六》言:秦皇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大怒,使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自南郡由武关归。”
  《山海经·中山经》言:“湘山,舜二女居之,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嘉庆·一统志》载:“巴陵,西南洞庭湖中,一名湘山,亦称洞庭山。
  《嘉庆·沅江县志》言:洞庭山,在县北,王嘉拾遗记云,洞庭山浮于湖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王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声澈于山顶。按拾遗记,洞庭山未实指所在,然洞庭诸山如赤山、团山、明山、君山皆滨洞庭,浮于水上,与岳州之华容,巴陵皆重湖相接,旧志既载,故一列收之。
  《嘉庆·沅江县志》言:湘山:在县东北洞庭湖中接巴陵界,汉地理志,湘山在益阳北,括地志,湘山在洞庭湖中,通典秦并天下,今祠官所常奉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举者湘山其一。(按沅在汉代,属益阳,今益之东北境自萧梁已别为沅江矣,史记秦始皇浮江至湘山不详。湘山所在止言其祠为湘阴黄陵庙,今考湘阴无湘山,巴陵志君山一名湘山,今沅之湘山既接湘阴巴陵二县界,则沅之湘山或即君山也。
  《嘉庆·沅江县志》言:赤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为洞庭右翼县亘数十里,山色纯赭,照耀湖水,上有关公嘴,明月湾,仙人石及骏马金鸡,龙潭鱼钓诸胜,相传范蠡游五湖时隐居此山。唐天宝中改为蠡山,古有范蠡庙,又有武陵娘子祠,(按范蠡至沅,传无明文史记,蠡至齐末云过楚也,然国语载,蠡遂乘轻舟于五湖不知其终,安然不至沅耶,唐天宝中改山为蠡山,亦或有据,至武陵娘子一统志载为范蠡之女,邑旧志载为其妻,似皆荒谬,以旧志记载,故一一例之后,鸿博者考证焉)
  《嘉庆·沅江县志》言:明山:在县东五十里,在蒋罗坊下保,屹立江滨上,有古寺明泉,相传果老到此,又称果老明山。
朗山:与明山对,相隔里许。
  《嘉庆·沅江县志·山川志》言:好水好山无所造者,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粤,自苍水传书,姒王奠迹,伯益随行是始,为山海之经言,山水者此其权舆哉,沅邑西北多部落,东南尽泽国,洞庭天险夹以资沅、洪夷一怒,历历单椒宛在水中央矣,夫河山表里区画,因之顾可备而弗出欤至,若胜景纷拿自潇湘八景,好事者绘之为图,筑之为台,后人效颦,无地无之,附识于后,骚人墨客或有以发其佳想焉志山水。
  《湖南地理志》载:“沅江赤山,在县西北洞庭西岸,山色赤如米,相传范蠡游五湖时,隐居此山,唐天宝年改为蠡山。”
  《山海经》言:风伯之山,又东150里……,夫夫之山,神于儿居之,常游于江湖,出入有光,又东南120里,曰洞庭山,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
  《山海经·郭璞注》:华南之神密,有关洞庭山传说,习非胜是,终古不悟,可悲矣。
  《尚书》云: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潜天论》言:舜时景星出庆云生,一曰德星如半月,助月为明,王者政教无私则景星见,庆云其云,五色,王者德合山陵,则庆云生。
  《嘉庆·沅江县志·山川志》云:庆云山,在县北,为县后主山,其脉从西北逆折南,过峡处有景星寺。
  《齐桓公伐楚》载“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
  《嘉庆·沅江县志·城池志》云:按通典云,沅江梁置重华县,隋废,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今未知所在,惟旧邑志有云,萧梁时建县于洞庭南岸,今县东泗湖山子母城等处,城址犹存,或即所谓重华城耶,然不可考矣。
  《史记·秦本记六》载:“欲出周鼎泗水”。
  《读史方舆记要》云:“西汉下隽县故城在沅江县东。”
  《湖南省地理志》关于沅江县有关资料言:
  ①沅江县治,在洞庭湖西南部资水下游出口处的琼湖镇。
  ②沅江县在秦汉时为益阳县,索县地(汉寿)(见读史方舆记要80卷),南朝,梁置药山郡。下辖药山县,重华县(见《隋书》地理志)。治所在今沿西药山乡(见嘉庆一统志卷365)。隋初改药山县为安乐县,开皇十八年(公元894年——897年)中改沅江县为乔江县,五代时,仍名乔江县,宁乾元年(公元963年)复名沅江县,以后无变更。
  ③重华故城,在县治东80里的重华垸,现属泗湖山洞庭红公社,在沅江县东。
  ④《通典》沅江梁置重华县,隋废,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卷183)。
  《元和郡县图志》言:梁元帝分置重华县,隶属药山郡。
  《嘉庆·常德府志》云:“药山在常德府80里梁以此山各县,则其地约为今津市与鼎城交界的白云山,今附近有岳山地名。”
《唐·杜佑通典·卷183·洲郡十二》云:沅江:梁置重华县,隋废之,又名重华城,亦谓虞舜古城。重华城:《嘉庆·沅江县志·卷20·古迹》谓:“在县东北,当即沅江境内泗湖山古城址。”见 《南洞庭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整体规划》。
  《沅江湖州水产志·石城山记》载:“漉湖石城山,又名柴下州,石矶山,石君山。刘长生先生《石城山记》言:位于县城东北端九十公里处,址在漉湖芦苇场柴下州,南望东湖脑,西靠畔湘州,北壤龙潭沟,高31.5米,面积3万余亩,地理位置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巴陵县志》和《洞庭湖志》载,春秋时,系糜子国之重镇。1975年先后在此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数十把,陶仿轮一个,陶片289片,铜戈一把,唐代石桥一座,山的东南面有一片古冢,登山顶,洞庭日出,尽收眼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战国齐人邹衍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当为楚国有赤县神州)
  《沅江·湖州水产志》载:1958年明朗山大队对撤朗山寺,在寺址下挖出两把青铜矛,鉴定为春秋时代之青铜矛。
  二、白话《楚辞》吴广平注译
  《哀郡》:“哀州立之平乐兮:“叹这带人民生活安宁。”悲江介之遗风:“江边还保留着淳朴的古风。“尧唐之抗行兮,燎望杳而溥无”;唐尧和虞舜德行高尚,如日月经天光被四表。“浩浩沅湘,分流兮”;各自分头奔腾流淌。“重华不可遇兮”:虞舜已死,不能相逢。
  《离骚》:“帝高阳苗裔兮”;我是天帝高阳的后裔,生长在三苗之地,虽然生长在楚国,我们的祖先是颛顼。“彼尧舜之耿介兮”;渡过沅水湘水,我向南行。就重华而陈词;对着重华,我来倾诉衷情。夏祭之常违兮(夏桀,禹的儿子)夏桀行为反常。“盍把兮琼芳“摆设香茅好芬芳。”今沅湘今无波,使江水分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淮恩(差音岑冲疵),一种乐器,传说舜所发明。“驾飞龙兮北征”;我驾龙舟向北行,“迂吾道兮洞庭”;改变航向在洞庭。“夕弭节兮北渚”:公主快些降临这北洲上,(南县有北洲子农场)“渺渺兮愁予,我已望眼欲穿绕着愁肠。”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水有香草白芷,澧水有兰草,(兰,《说文》中称国香之草)“闻佳人兮召予“听说佳人在召唤我。”九嶷淡兮并迎,九嶷五彩缤纷相迎。“灵之来兮如云”群神降好象天上流云。“遗余堞兮澧浦”把简帛文书丢在澧水滨。“秋兰兮青青”;兰草花真茂盛。“荷叶兮惠帝”;穿着荷衣,佩着惠帝。“攸而来兮忽而逝”,忽然来,忽然去,“夕阳兮帝郊”晚上你睡在天国的郊外,“君淮须兮云之际”你在云端把谁等待?(这里可能舜妃住在赤山上,望着虞舜古城,生思念之情。笔者加)。
《湘夫人》中“闻佳人兮召予,听说佳人在召唤我,”腾驾兮偕逝“将传说邀我一同前往,”筑室兮水中“把房屋建在水中央(可能是指现沅江赤山岛香炉山一带。笔者加)葺葺荷盖”把荷页盖在屋顶上,“荪壁兮紫坛”紫色贝壳铺中庭,荪草做墙。(洞庭湖区盛产紫贝,荪草。笔者加)
  “播芳椒兮成堂”播散花椒涂饰好厅堂。“桂栋兮兰撩”木兰做屋檐,桂木做栋梁。“辛夷楣兮药房”框白芷做卧房。)自古沅水流域盛产芷草。笔者加。)“罔薛荔兮为”,编织薛荔做帏帐,“批惠挂在木旁兮既张”,惠草挂在屋檐上。(屈原把湘君思念的曾经美好的爱情生活,作了细致尽至的描写。根据地理防卫,这个筑室兮水中,把房屋建在水中央的地方,很有可能是洞庭湖中赤山岛西北,澧水之畔的目平湖。现在的香炉山,封姬岭,蠡公湖一带。(括号内为笔者加。)
  《礼魂》中“春竺兮秋菊,长天绝兮终古”,春天有兰花,秋天有菊花,祭祀不断,传之千古;屈原这两句是说春秋二季,兰菊开花的时候,永远不断来祭祀湘妃。表现了人们对神明虔诚和对幸福的期望。按湘西沅水上游苗族还保存着一种《领魂辞》内容与   《礼魂》奇似。
  《天问》中,屈原对东周以来,秦的强大,改变的历史与楚国相悖,产生一连串的设问。
  《涉江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我要和重华(舜帝)同游瑶圃春宫。(瑶之圃,玉树形成的绿带,在“离骚”中的“悬圃”很可能像个阶梯空中花园,屈原之前,这里有过去重华(舜帝)的行踪,今天,屈原提示要与舜帝同游这瑶之圃。这琼瑶之圃,多象沅江市区的琼湖周围的桔林,景星,庆云之地?
“乘舱船余上沅兮”,清晨,从枉渚出发,(枉渚,可能在常德德山,沅水南岸。)“夕宿辰阳”,傍晚我住在辰阳(今汉寿,常德?亦有说在辰溪,因逆水而上,一天时光不可能行这么远,再则,辰阳,龙阳乃汉寿志县名之一。)“入溆浦余徘徊兮”进入溆浦我开始踌躇。“迷不知吾所如”心里迷惑,不知道该往何处?“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我将行舟浮水而下,进入洞庭,离开长江。“背溆浦而西思兮“离开溆浦心理想着西方(西方,家乡 都)。
  《哀郢》“哀故都之日远”,伤心离开故都日益温长。“登大坟远望兮”登大堤远眺望。(大堤,大坟可能在洞庭山一带)。
  《橘颂》“后皇嘉树”,(表天地之间美丽的橘树,也就在沅江、汉寿一带,行舟去溆浦的往返途中,被遍地红橘所感染而作)。
  以上辑录收集的是吴广平白话《楚辞》有关屈原在沅湘一带所留下的有关湘君、湘夫人,重华(舜帝)歌赋。
  重华村,虞舜古城,你到底蕴藏着多少神奇?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斯芬克之谜。自古多少诗人留连这一方山水,把你说成云梦之地,你西倚中国最大的内陆岛赤山,东临壮阔的洞庭,同泰山与东海方位相似极了。从中国的文化意义上,你是从小到大,从时间意义上,你是承先启后。前瞻未来,你将影响到世界,你永远属于东方。
  黄永玉先生说:凭直感,沅江上游的沅陵很可能为东方的金字塔。
  中国进入历史的快车道,中国文化那么博大,作为一个局部地域的子民,带着朴实的家乡情愫,是正因为爱着这一方神奇的山水,热爱我的家乡。
  其实,在西汉,据史料分析,沅江市北部就有一片广袤的地区曾为“下隽县”地。“隽”就是丰厚,就寓意味深长。
  还有2003年7月里那秦简发掘以来,证明“洞庭郡”的存在。
在中国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洞庭,中原,南方,北方,东周,西秦,巴蜀,楚汉,东海比洞庭大,泰山比赤山高。从楚地走出去,从洞庭走出去。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一文中说得好,“胸襟大了,洞庭湖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余秋雨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学时说:“诸位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生在中华文化的腹地,我们长沙,我们中原,这是腹地,中华文化的腹地······。
20033.12第一稿于沅江琼湖
2003.8.20第二稿于沅江琼湖


主要参考书目:
1、《史记的文化挖掘》
2、《中华第一王朝的兴起》
3、《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
4、《史记》
5、《尚书》
6、《左传》
7、《潜夫汲》
8、《山海侄》
9、《水侄注》
10、《湖南地理志》
11、《洞庭湖志》
12、《荆州志》
13、《常德府志》
14、《楚辞》
15、《史记志疑》
16、《沅江县志(历代)》
17、《沅江文史资料》
18、《沅江风情画》
19、《隔岸踏歌》
20、《楚辞的文化破译》
21、《中国楚辞学史》
22、《楚辞注释》
23、《楚辞研究》
24、《沅江湖洲水产志》
25、《六湖芦苇场志》
26、《陶澍文集》
  后 记
  笔者郑志华系沅江市人,二OO一年冬,读本市政协副主席邓企华及《沅江报》主编肖皓夫二先生合编著的《沅江风情画》,撩拨了萌动一个暑期的总想写点什么具有家乡情绪结的文字,我选定了一个题目,朋友、老师对我说,这是学者的事,这个题目太大。确实如此,做考证不具备资质、学历。做文章,文字功夫浅,其实,当这些文字布满稿纸的时候,我纯凭一种对沅江朴实的情愫在爬格子。但我认准了一条,这是一方富有诗情画意的湖山,这是一方文人骚客乐此不疲的而常有点 之笔的水土。历史到底给她留下多少积淀,只有考古学家、学者们知道,且在不断的公布其解密结果。
沅江,你将荡起有力的舟揖,驶向新的历史特定的发展阶段,你的美丽,你的传奇将令世人瞩目,因为你有一方楚天之下的厚土,你可能存在一个东方斯芬克斯之谜,不论怎样,这里曾经是“虞舜故城”足矣。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