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鼎 盛 三 十 六 家 图 卷 》简介与专家评论

已有 1897 次阅读  2011-11-02 16:15   标签艺术  表演  中华民族  梅兰芳  自信心 
 
       巨幅京剧艺术史画   《鼎 盛 三 十 六 家 图 卷 》简 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约五十年间,是中国京剧艺术繁荣发达、雄居于民族表演艺术发展史的高峰阶段,称为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鼎盛五十年”。更由于梅兰芳的出访各国,把京剧艺术奉献给世界,使处于鼎盛状态的京剧艺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国际公认的本时期世界表演艺术之首的世界文化经典之一。成为永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标志之一。对于当代,大力弘扬“鼎盛五十年”京剧艺术巨大的文化声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世界威望,是强有力的支撑。
    所以,本图卷以巨幅长卷画的形式从在本时期为京剧艺术的鼎盛辉煌做出杰出贡献的众多京剧艺术家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十六位在各自行当创立了为全国公认、具有独特美学品格的京剧表演风格、流派,在建构“鼎盛五十年”京剧艺术的高峰状态起着支柱与脊梁作用的全国一流京剧表演艺术家,依各表演流派各不相同的美学特色,采用相适应的绘画形式如工笔、重彩、装饰、小写意等,既富变化又和谐地把他们各自的代表剧目及其扮相、身段、表情,生动、准确地(作为绘画艺术作品,与剧照有本质地不同)展现在一件全长60米,高1•5米,(画心长45米,高1•2米)的重彩画卷中作“凌烟之列”。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是由作者张天翼在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各位领导及众多资深戏剧专家、京剧艺术家、美术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从1997年至2001年,集中四年的精力,搜集大量有关文字、图片史料,经过数次、反复的深入研究和修改后创作完成的。图卷创作追求有很高品位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图卷所具有的一系列学术内涵,记载于与之密切相关的专著《“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立体思维》中。由于重要媒体的多次报道,如2001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咨讯”栏目作过专题报道之外,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香港文汇报》与《香港大公报》、《文艺报》等都作过相关报道,《天津日报》、《今晚报》作过多次专题报道,使得《鼎》卷在国际、国内都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并得到各级有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2002年6月在天津举办公开展览。同年9月,又得到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及全国政协京昆室、书画室的支持,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公开展览,同时举办国家级戏剧专家、美术专家专题研讨会。专家们对《鼎》卷在学术上、艺术上及文化上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与支持。2002年11月2日《文艺报》整版刊发了专家们的发言纪要《鼎盛京剧的丰碑》。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中国戏剧》杂志对《鼎》卷在全国政协展出及专家研讨会作了专题报道。2003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又做专题片对《鼎》卷进行深入介绍。2006年3月应澳门政府邀请,在澳门第十七届澳门艺术节期间在澳门博物馆展出《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复制件展览,后又应珠海市委邀请在珠海博物馆展出,得到澳门、珠海各界的高度评价。
    各位专家一致认为:《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是绘画形态的京剧艺术断代史学新成果;是再现中国京剧艺术五十年繁荣辉煌之高峰状态的绘画形态纪念碑;是纪念这些为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英雄、京剧艺术大师群体的绘画形态纪念碑。用以彰扬他们的功绩,供世人瞻仰,并以他们在深厚功力基础上,不辞辛苦、大胆革新创造的“鼎盛精神”,作为当代学子的榜样。具有突出地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意义。还认为《鼎》卷是我国第一幅由画家创作的京剧史画,成功地再现“鼎盛五十年”京剧艺术辉煌灿烂之大观。是上承表现京剧艺术发展史的“形成时期”与“成熟时期”史画《同光十三绝》的重要文献绘画。
冯骥才先生为本图卷题写卷名。吴同宾(已故)先生为画册写了序言,并与马少波先生、郭汉城先生、刘曾复先生题词祝贺《鼎卷》创作成功,都为本图卷增添了很大的光彩。
    2002初,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对图卷表示肯定和支持。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肖怀远对图卷给以肯定并为图卷的宣传作过批示。谢国祥先生(已故)、高长德先生等为《鼎卷》的创作给以鼎力支持。
遵照有关领导和专家们要求《鼎卷》向国内广大群众征求意见的建议,从2008年10月起,天津政府网“天津文化信息网”把《鼎卷》全卷单人画面及整套有关文字、图像资料,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共享专题栏目进行长期展示。目前已有覆盖国内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包括各大型综合性网站(包括部分海外华人网站)的很多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网站、博客都下载并设专页全卷展示《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及部分有关文字材料。众多网友下载收藏并留言,表示对《鼎卷》是非常欢迎的,给以热情的支持。可见《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已在国内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鼎 盛 京 剧 的 丰 碑

                                  ————专家评说《鼎盛三十六家图卷》
马少波(戏剧专家):
    天津画家张天翼同志的力作《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进京展览,今天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是美术界、京剧界一次弘扬民族艺术的盛举。我致以热烈的祝贺。戏曲人物画有多种类型。民间戏文中的人物如花木兰、穆桂英、王宝川、林黛玉等都属于虚构形象;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如蔡文姬、关汉卿、李清照等,今人不得见,只能依史料记载去想象、虚构造型;另一种只画剧目故事情节而无历史名人的一般角色形象,追求戏曲造型、戏曲韵味之美,如清宫戏出画、民间戏出年画等,给人以充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最难画的一种是有明确姓氏的演员扮演特定角色,而准确地绘制其艺术形象的戏装肖像画。力求既形似又传神。如《同光十三绝》、徐悲鸿为梅兰芳绘赠的《天女散花》等,虽然画风不同,却都是传世佳作。《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创作类型属于后者。张天翼活用工笔画法是最佳选择。他以非凡的毅力和精湛的技巧,做到了戏曲人物画总体上的形神兼备,而且富有动态美,这是难能可贵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产生使张天翼同志成为一名著名的京剧史画家、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希望他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郭汉城(戏剧史学家):
    我国的京剧艺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以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艺术创造力空前活跃为其主要的标志。在众多艺术流派、风格的竞争中,其各种行当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其中某些行当(如旦)在京剧艺术整体结构中地位的变化,透露时代变化的新信息。《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就是以这个时期为内容绘制的大型京剧历史图卷。张天翼先生是一位戏曲人物画家,所以能从绘画和戏曲双重审美中认识它的价值,表现它的面貌。不仅如此,张天翼先生对京剧发展的历史有精深的研究,他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梳理、对照、鉴别、取舍、去芜存菁,集中概括,把创作过程和研究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作者的这些优越条件再加上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使他能够掌握一个很高的选择标准,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展出,是京剧艺术的一桩盛事、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它将推动京剧创作和研究的发展,为弘扬我们的民族优秀艺术做出贡献。我致以衷心的祝贺。

刘曾复(戏剧专家):
    我看到这幅60米长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很惊喜、很振奋。天翼花四年心血完成的这样一件大工程,是了不起的成绩,很有意义。
    我本行是学生物科学的。我知道原来物理学各学科分得界限都很清楚。在二十世纪初,由物理学挑头,各科目之间开始相互合作,趋向整合。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越来越互相渗透、接近,这样一合作,就出了新东西。这是二十世纪的一大趋势。戏曲与美术整合的工作,早在清朝有名画家沈蓉圃就画了很多戏曲画。戏曲画有什么用呢?戏曲演员的表演可以用电视、照相记录下来,用文字记载下来。但是演员表演的风格特色、优长之处不能直观地体现出来。这就要靠画家用绘画艺术手法创造出艺术形象,用视觉形象艺术地把演员的风格特色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是很难的。沈蓉圃画的《同光十三绝》都是演员的半身像,体现不出演员的特色。张天翼画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中人物是动态的,而且是绘画形象,不是模仿照片,他的特点正是把演员们各自的表演特色、优长之处突出地体现出来,这幅画中每个人物都是这样。他是把事物的本质特色揭示出来。这说明画家有本事,不是内行画家画不出来。
    再从哲学上说,这幅画一边是京剧;一边是绘画,正是1加1,它不等于2,它大于2。这就是说,这个京剧史画比单纯的京剧艺术和单纯的绘画艺术,分量加重、意义特殊、艺术层面多。因为它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审美对象,而是内涵更丰厚的、品质崭新的文化体。
    同样,图卷中的梅兰芳与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它也是1加1,是京剧大师加京剧大师的通力合作,这可不是互相削弱,而是互相促进、增强,成倍地扩张他们的艺术感召力、使他们各自的艺术更超水平发挥。在画面形象上更是互相对比、衬托,互相强化了各自的视觉力度、更突出了各自的京剧界代表人物的地位。在我看来,《霸王别姬》是全画面的重心。

刘乃崇(戏剧专家):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是一个创举,对我国文化事业十分有意义。在《同光十三绝》之后几十年间,京剧艺术发展就更大了。可一直没有一幅类似的画作,没有人画出来。《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正像刘曾复老说的,是一个重要的大工程。是京剧史上第一幅真正由画家创作的京剧史画。此外,我认为画家还有能力把图卷画得更好。所以我提点希望。画中有的人物的“神”画得很好,但有的人物的“神”还需要再研究一下,画得更好些。
              
吴同宾(戏曲专家):
    张天翼是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是最早开展戏曲与美术交叉学科研究的学者之一。多年来,对人类扮装文化的研究和对“扮装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以京剧为题材的扮装人物画的研究、对新的造型美学理论的探究等,都取得了多具创意的学术成果。张天翼长年坚持以戏曲为题材、以新的人物画造型理念,突破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方式,对“扮装人物”这一新的人物画造型领域进行开拓性的探索。他擅长戏曲速写和大写意戏曲人物画,特色独具,自成一格。他曾以作品多次配合国家举办的重要戏曲演出活动,且举办个人画展与专家学术研讨。这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我国戏曲人物美术及其文化根源做系统整合的开创性探索,为使戏曲人物美术在戏曲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做了必要的工作,对戏曲人物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几年又完成了巨幅京剧艺术史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创作。初步构建成自己的“扮装文化学”这个立体性的、独特的新学科。这就表明张天翼是一位重视理性思维与创作有机结合的学者画家、一位艺术探索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创作成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京剧自从形成以来,第一阶段辉煌的历史时期,约在晚清的同治、光绪年间。这一历史时期,各个行当的艺术家都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其中老生、武生的程长庚、谭鑫培、杨月楼;小生的徐小香;旦行的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丑行的刘赶三等,都为开创和发展京剧艺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时有一位画家沈蓉圃,曾精心绘制了他们的剧装肖像,由于面目毕肖,神情逼真,服装、化妆写真,不仅为我们保留了历史上这些京剧艺术大师鲜活真实的舞台影像,使之流传久远,更是研究京剧的珍贵形象资料。后来被人摹集成现存的《同光十三绝》。
    张天翼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对于京剧艺术本体发展史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高峰阶段”的划分拿出自己的意见,谓之“鼎盛五十年”。作为科研成果,提供给专家们分析研究,我个人认为是有道理的。而如何把这一时期出现的表演艺术大师的优美舞台形象,运用画笔精心提炼、集中体现,再创作为艺术作品,是一个空白点,正是当代戏曲人物画家们所面临的严肃课题和文化使命。又是张天翼首先提出了绘制“鼎盛五十年”京剧艺术史画的创意,并集中四年时间创作完成这件巨幅画卷(包括一本有关专著),而且经过许多次的认真修改,务求精到,使之臻于精品的地步。与《同光十三绝》有所不同的是,“十三绝”画的是十三位清代京昆艺术大师的半身群体画像,没有描绘每个人的形体动态和表演神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却是一家一个独立造型,或两家一组造型,各家都是独立成章,而且依照各家不同的表演风格,不仅具体描绘了他们的形体动态和表演神情。而且使工笔、重彩、写意、装饰、西画、年画等不同绘画形式有机地、和谐地共处一卷之中,形成丰富的节律性和视觉美感,这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新创造。《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不仅是《同光十三绝》之后的继承作品,更是在《同光十三绝》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表现京剧艺术在高峰阶段繁荣辉煌史实的文献绘画,是高峰阶段京剧艺术大师及其艺术成就的史画形式纪念碑。堪称是对我国京剧文化事业的重要贡献。也是一件有很强创新意识的当代文化精品,属于珍稀绘画。我认为应该传世、应该珍藏。我们常说历来天津是京剧文化的重镇,《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和张天翼出现在天津,是有其必然性的,为天津文化事业争了光彩,这是天津人引以为自豪的。了解张天翼的人都知道,在昔日文化不值钱的岁月,张天翼仍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其文化信念。在京剧坐冷板凳的今天,他毅然不畏艰辛地致力其“扮装文化学”的研究,并成功地创作了《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可见他是一个有强烈文化责任心的人。作为一种有特别意义的文化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今天,正值临近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前夕,《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经过作者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出版了。这是文化艺术界的又一件值得喝彩的盛事,谨以此文表示庆贺,并建议大家认真阅读这本画册。
徐城北(戏剧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早在1995年首届京剧节时就闻得张天翼之名,见得他的画集,画得很好。今天研讨会才第一次见到作者本人。画册中有很多戏曲人物速写,堪称具有大家风范,一笔、两笔就能画得十分传神。这里说的“大家”是指关良、叶浅予、丁聪、马得、韩羽等老前辈。天翼的速写是不让叶浅予的。天翼是否可以进入这一行列呢?这次看到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是个创举,是对京剧音配像的补充。本来这些事应该由北京来做,音配像和这个画卷,偏偏让天津来做了。这当然有它的必然性。我个人觉得有些遗憾,更有些羡慕。音配像把前辈大师的声音与后辈的舞台形象结合起来。而这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干脆把各创派大师与其代表剧目中的经典时刻,用或写意或写实的手法展现在今天,甚至是后代的眼前。从这一点说,张天翼的功劳是很大的。

肖润增(京剧演员、肖长华之孙):
    我是学京剧表演的,我谈一下看画的感想。我看到这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深受感动。我为甚么要来?因为我是京剧演员,对京剧有感情,还同时牵涉着亲情。画卷中,有一位是我的祖父,有我的舅父,也有我的老师,还有师叔师大爷。在画上又看到了早已作古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我看画家真是了不起,真是大手笔。画家用绘画展现京剧艺术的美、京剧大师的风采,我太熟悉了。进了展厅我一看,这是姜先生、这是我祖父、这是我舅父……这正是当年名家们的真神态。每个人物有各自的神韵,这真是太难得了。这不仅是名家的肖像,不是摹仿照片,而是艺术的再展现,服装颜色的美也表现出来了。钱金福说过,演员最难的是“身”,是身段。十年练不出一个好身段。画家把我们的“四功五法”身段的美也表现得很到家。真是太好了,太难画了。比如翎子,《昭君出塞》、《扈家庄》的翎子简直是画活了,真太不容易了。此外,我提一点意见。画中筱翠花与奚啸伯合作的《乌龙院》“杀惜”,宋江穿青褶子,右手背后拿扇子,不合适。应该拿刀,效果更好,就更完美了。靴底的迎面应该再白些。总之,对画家非常敬佩。

刘连群(戏剧评论家、原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问世了。作为当代美术与古老戏曲相结合的崭新成果,引起了美术界和京剧界的共同瞩目。聚京剧史上众多大师、名家于一卷,再现京剧艺术鼎盛辉煌之景
观,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天翼在戏曲人物画领域探索多年,先速写后写意,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台下画的速写,虽已过多年,今天看来仍然灵动洗练,线条传神。展现着画家对舞台美妙瞬间的感受和扑捉。他的写意画也很有特色,于厚重、洒脱中传达着戏曲特有的神韵。正是这种长期的艺术实践与体验,画家对京剧艺术及各创派大师的认识的加深,才有了为其画像立传的构想,才有了这几经寒暑精心绘制的“图卷”。画面兼纳多种绘画形式、虚实相间、形神兼备,准确地体现出京剧大师们个性鲜明的风采与神韵,这正是画京剧史画最难的地方,也是一种创新。

刘琦(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曲理论家):
    观京剧史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预展,颇感快慰。图卷的作者是著名戏曲人物画家张天翼。此画将京剧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36位艺术家的舞台形象一一绘以丹青。展其风采,昭其勋绩,堪称绘画与京剧及其历史的结竟晶。全画高1.2米,全长45米。据我所知,在戏曲人物画领域,如此大型的成功之作前所未有。
此画非凡画.这就是我总的观感。这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很大,内容的分量很重,而且是因为它在艺术形式上锐意创新,展现出多样而竟精湛的技法,从而形成了多姿多采,充实丰厚融而为一的美感。
张天翼画戏已有20多年历史,他早期画作往往走以形传神的路子,把那些戏曲人物画得形神兼备;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则倾心于写意画法,泼墨泼彩离形取神挥洒自如。他在1995年出版的《张天翼京剧人物画选集》一书,即收入了这方面的一些既大气磅礴而又很有味道的画作。这次,他用长达四年的时间绘制这幅大型京剧图卷,又踏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根据所表现对象的特质而采取相应不同的画法。譬如他在画裘盛戎饰包拯的形象时,就根据裘派艺术既严谨规范又才华横溢的特色,采用细腻而华美的装饰画法,从而画得笔精妙,准确传神,使我们观其形而似闻其声。而在绘制梅兰芳、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的形象时,则以工笔画法把梅兰芳所饰虞姬的形象画得亭亭玉立,绚美超群,明眸含泪,表情深沉,与梅派雍容大方的风格完全合拍。由于西方杨小楼饰项羽的雄强凝重,从而与杨派的壮美卓异相协调。对于言菊明是陶谦的形象,则采用了小写意的画法,服饰色彩极淡化之能事,衣纹线条有畅有涩,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淡雅,与言派风格十分相近。
    记得有位美学家说过,人是世界上最高的美。这次张天翼在绘画方法的选用上,或中或西,或古或今,广采博取,不拘一格。我想,其出发点就在于把36家各自所特有的美,以最理想的方式呈现出来。画法虽然多样,而其宗旨则一,都是为了使人物之美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展现。
    张天翼是带着一颗非常热爱京剧艺术、非常景仰他所画的36位京剧艺术家的心态投入创作的。他把这36位艺术家视为在京剧艺术史上起着支柱和脊梁作用的艺术大师。他认为,中国京剧的辉煌成就堪称世界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人类闻名的骄傲。因此,不能不把他对这些京剧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注入到他的画笔中去。所以,我一边看画一边想:与其说这是张天翼在画一个又一个的京剧人物,倒不如说他在画他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实际上,如果从形象逼真的角度来看,画中有的形象与真人并不完全相象。然而,正是在这像与不像之间,寄寓着画家对于京剧和京剧艺术家的风格诗一般的感悟。有位著名的肖像画家说过,肖像画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总有某些奇妙的失真之处。应该说,这实是一条关于绘画的真知灼见。可见,图卷的创作是有开拓性的,是超越前人的,是可以传世的。天津是京剧重镇,天翼的戏曲人物画艺术打响了,是应运而生。
 
甄光俊(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曲理论家)
    从20世纪20年代至60 年代,日臻完美的京剧舞台上,老一辈艺术家更加炉火纯青,新一代成就卓著者接踵崛起,新老艺术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了自京剧艺术形成之后前所未有的辉煌。以梅兰芳为先行的京剧艺术家还把京剧艺术传播倒欧、美、亚洲各地,使中国的民族戏曲得以跻身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列。这一时期是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呈现出鼎盛辉煌状态的高峰阶段。本市画家张天翼倾尽四年心血,采用多种绘画技法,创造性地将这一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京剧艺术家在舞台上创造的典型人物造型,有序而和谐地再现于巨幅京剧史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中。(以下简称图卷)不久前在京津两地展出后备受戏曲界和美术界的关注。     
    戏曲史表明,北京曾经相继出现过画家贺世魁绘制的清代乾隆年间戏曲名演员群像《京腔十三绝》;清末画家沈容圃彩绘的晚清演员群像《同光十三绝》等,都是记录戏曲艺人风采的剧装人物图画。由于历史的原因,贺氏的《京腔十三绝》未能传诸后世。沈氏的《同光十三绝》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早期京剧的珍贵资料。
    与前人比较而言,张天翼所绘制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意义在于以画写史,具有再现京剧舞台艺术与记录京剧演艺历史两种不同功能,以及戏曲与绘画两种不同艺术门类这几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画家的创意追求,不单单是京剧艺术的造型美,或者是绘画技法的精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图卷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京剧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阶段性史貌。所以采用巨幅长卷形式,以气势恢宏的构图,完整而富于理性。从整体上审视,图卷清楚地展示出京剧艺术鼎盛辉煌的高峰状态之历史完整面貌。因此,这件作品可称为阶段性京剧史图,而不仅仅是欣赏类美术作品。
图卷中每个人物造型构图,看上去都极有神采。它不同于照相方式呆板地记录记录舞台上演员的蹬式、亮相,图卷所选取的图形和人物表情,大都不是演员亮相那瞬间的凝固了的神态,而是选取扮演者表演情绪的流动过程。所以,看上去个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宛如人物正在舞台上进行着的表演。尤其是对武戏演员的描绘,着眼点不是技术性的翻打扑跌,而是于演员唱念做打之间流露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把武戏文唱之文做了艺术化渲染。
    图卷中所有人物,无一借助背景的烘托,也不是一律照搬舞台人物现成的姿势形态。图卷所复原的这些艺术形象,是画家长期对京剧舞台静观默察而后烂熟于心,在精雕细琢于纸上。透过这些人物造型,清楚可见画家善于从一出戏、一个人物的形态,扑捉最美妙、最强烈、最富有说明性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自然入画的动力。恰恰是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最足以表现戏曲人物的思想、心态等内在情愫。最值得称道的是,图卷所表现的内容,既是戏中人物的典型,又必须准确地画出扮演者的个性特征。同一出戏,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演法,舞台风格也不尽相。画家把握住每位演员最具魅力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再现,让人一看便知这是哪位艺术家在哪出戏里塑造的哪个人物形象。如果有人画此类题材,若偏离了演员的个性特征,很难获得戏曲界的认可,那必将影响史图的真实性,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也要大打折扣。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是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以史画形式为京剧高峰时期代表人物树立的纪念碑;是研究近现代京剧发展史的可靠图像资料。它成功面世,无论对于戏曲界还是美术界,都是弥足珍贵的。

穆凡中(澳门著名戏曲理论家)  
    京剧是流行全中国的最大戏曲剧种,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南方的四个有名的徽调戏班先后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剧目、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融合演变发展成一个新剧种,人称“皮黄戏”。同治、光绪年间流传到上海,被称为“京戏”。那时候,京剧已经由最初的形成走向成熟,逐步流行全国,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国剧”。
京剧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舞台表演规范化、稳定化;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演员。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沈容圃,曾经为这一时期开创、发展京剧艺术的演员绘制了他们的戏装肖像。后来有人把沈容圃绘制的这些画像中的十三位——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被称为京剧鼻祖)、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杨月楼——摹集成一组群像。这组群像为我们保留了京剧形成时期、成熟时期许多大师的舞台形象,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研究京剧的珍贵形象资料,人们称这组群像为《同光十三绝》。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京剧逐步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先是民初出现了被称为《三大贤》的代表人物——老生余叔岩、武生杨小楼(被称为国剧宗师)、旦角梅兰芳。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一直流传影响后世。接着二、三十年代又出现了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和小生、武生、净行、丑行、老旦的代表人物。在众多流派风格的竞争中,各种行当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以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艺术创造力空前旺盛为主要标志。
    在这一时期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由于梅兰芳先生出访各国,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京剧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经典,成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文化代表。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所表现的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三十六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优美舞台形象。这幅图卷是继《同光十三绝》之后又一有着学术意义和创新意识的“京剧艺术史画”。
    图卷作者张天翼先生是天津艺术研究所的画家。除了与许多有成就的画家一样的深厚功力、娴熟的技巧外,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京剧史、京剧理论、京剧剧目、流派行当的舞台形象,诸多京剧大师的风格特色的深刻研究。据天津朋友讲,数十年来,张天翼坐在中国大戏院台下画过数万张速写;也画过大量的水墨大写意京剧人物。他的速写人物意态、气韵极为生动,水墨大写意造型形体夸张而又“形简韵长”。
有了这些长期的理论研究、艺术实践、丰厚的积累、深刻的体验。张天翼才有了为鼎盛时期的京剧“写史”,为各位创派艺术大师“立传”的构思;从而也才有了兼纳多种绘画形式、多种表现技法,虚实相间,形神兼备、准确鲜明地体现出三十六位京剧大师风采神韵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
    画家张天翼从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一年花了四年的时间,用工笔、写意、重彩、装饰等各种技巧及不同绘画形式为京剧艺术发展的高峰阶段之三十六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一家一个独立造型或两家一个一组造型有独立成章,和谐共处于一幅高一点二米,长四十五米的长卷中,定名为《鼎盛三十六家图卷》。这是继《同光十三绝》之后,表现京剧艺术在高峰阶段繁荣辉煌史实的文献绘画,是高峰阶段京剧艺术大师及其艺术成就的史画形式纪念碑。有专家说,图卷像唐代闫立本画的《二十四功臣图》一样,对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观众从这幅长卷中除了获得绘画和戏曲的双重审美愉悦外,也可以从中领略画家对国泰民安时代的美好讴歌。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二零零一年在全国政协展出后深受观众欢迎,深得专家学者好评。这次应第十七届艺术节邀请来澳门展出,希望能引起广大澳门观众对京剧这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更加深刻的认识。

夏硕琦(原《美术》杂志主编、美术评论家):
    当代,有不少画家对京剧人物画,作过有益的探索和创造。如关良、高马得、韩羽、董辰生、张天翼等。但以京剧史为题材,创作数十米巨幅长卷形式的“京剧艺术史画”,恐怕张天翼是首创。但是,“京剧艺术史画”又不同于一般的以京剧艺术为题材的绘画,它要求写实性、再现性、典型性。既要肖似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扮相,又要能得其表演艺术的神髓,更要能体现出其在京剧史上的独特的艺术风范与地位。“史画”以京剧大师的杰出舞台创造为表现对象。所以,这实在是一项民族文化大工程,其难度是很大的。
    而衡量画家的再创造是否成功,首要的标准应是看他是否抓住了每位大师的艺术风格特征,是否充分表达了大师舞台形象的风度、气质、神韵,是否再现了大师创造的舞台艺术意象。绘画以静态的、瞬间的、无声的艺术形式,表现动态的、连续的、有歌有舞的综合京剧表演艺术,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难题。这就要求画家要善于调动绘画的一切形式手段,进行再创造。要善于通过可视的、有限的形象,传递可感的、无限丰富的内蕴,还要善于与观众合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参与二度创作,以期在其心中复活大师的活的舞台形象。这决非易事。值得欣慰的是,画家经过四年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运用甚么画法,是根据各位艺术家表演艺术独特的美学风格来确定的,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段落运用不同的画法,对于这类边缘性绘画是新探索,也是一种创新。有的采用工笔画法,有的采用重彩画法,有的采用淡彩画法,有的采用西洋画法,有的采用民间年画、剪纸画法,还有两种画法相结合的方法。“因材施艺”,正是画家成功之所在。所以,我说这一巨幅画卷的完成有历史意义,成功地把民族文化根本的东方神韵及诗性特征传达出来了,比起一般纯绘画,有独特之处。张天翼对京剧作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他画过数万张舞台速写,这些速写画得太好了,在全国美术行里是高水平的,妙在切中肯綮,人物意态、气韵极生动。还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京剧人物画,也达到很高水准,造型极度夸张,而能形简韵长,神完气足。生、旦、净、末、丑,各种舞台形象、身段动作,他都能烂熟于心,都能默写出来。这种过硬的基本功,为他创作“史画”准备了技能条件。更重要的是,他投入很长时间对京剧的理论与历史作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并有与“史画”密切相关,内容丰富的专著《“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立体思维》出版。因此,“京剧艺术史画”的创作,是建立在对京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历史、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雄厚基础之上的。可见张天翼占有天时地利,对京剧修养很深,对绘画造诣很高,又在艺术研究机构工作。全国美术家成千上万,有条件、有能力承担这一高难度的大工程,非他莫属,他是唯一人选。
    今后,我建议,天翼要脱开这类框架,集中精力发扬优势,用水墨大写意和速写把京剧大师们的独特的神韵和文化特征传达出来,形成自我。

袁宝林(美术史论家、中央美院教授):
    刘曾复老说得好,这幅京剧史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跨门类、跨学科的文化艺术工程。它不但要求作者熟悉京剧、熟悉京剧史(把要画的代表人物确定为一个恰当的数字“三十六家”,首先便是京剧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更要求作者有相当的艺术技巧把这些艺术家的扮装经典形象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凭着我对天翼多年的了解,我想,我们可以说,对于天翼,这是一件“舍我其谁”的工作。天津工艺美院李西源教授也这样说。
    1997年我在澳门,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戏剧评论家穆欣欣女士,在她送给我的一本新出版的散文集《戏笔天地间》中,就把“关良、叶浅予、张天翼、董辰生、马得”这样几个“画戏画的高手名家”并列的。可以知道天翼早已跻身于名家行列。从目前看,天翼既已成功地完成了这样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使命,是立了功的,当然更有资格列入名家行列。
    至于他对京剧的熟悉和热爱,与他曾在天津京剧团、天津戏剧博物馆、天津艺术研究所长期从事戏剧与美术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他擅长京剧人物速写和水墨写意画与他很长时间观看京剧演出,得益于厉慧良、杨荣环、张世麟、李荣威等这样一些杰出艺术家的教诲有关。他从事京剧人物画创作的许多年来,直可说是注入了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是京剧这个伟大的文化土壤养育了他的绘画艺术,从京剧艺术中吸取大量精华来升华自己,形成高品位的绘画艺术。从这件史画就可以看得出来。天翼能抓住这样一项重大题材,在社会大变革的新世纪初年完成这样一件辉煌的文化艺术工程,就像唐代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一样,对弘扬我们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盼望这件史画更加完善,早日出版。

刘曦林(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天翼画的戏曲速写、写意戏曲人物画画得很好,我很喜欢。记得几年前他在中国儿童剧院开过画展和研讨会。对这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我不是从戏曲史画的角度看,是从人物肖像画的角度看,它是戏曲人物群像画。这种画是有很高难度的。它不仅是演员本人肖像,还是他所装扮角色后的肖像,要看出是哪个演员、哪个剧目的哪个角色。画个梅兰芳本人肖像不难。要画出梅兰芳在代表剧目中扮演的角色形象,还要表现出梅派艺术的特色和神态,是很难的。中国古代肖像画理论中提出的标准,一是“写真”,二是“传神”,三是更高的标准“写心”。天翼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在画面构图上有分有合,强调韵律和节奏,是动了不少脑子的,是个动脑子的画家。对不同流派的特色、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形象采用工写不同的形式手法,造成很多变化。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是应该祝贺的。我认为天翼的这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更大的、更长远的意义,是一件不可缺少的精品,应该给以应有的关注。

孙克(美术评论家):
    张天翼的戏曲速写很有功底。因为工作关系,曾经有许多年能经常接触京剧舞台演出活动,从而产生兴趣和爱好。由于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绘画基础,加之个人的勤奋,故有上佳表现。戏曲艺术速写在我国近代以来出现过许多高手大师,因为舞台人物尤其是京剧人物,服饰、动作、表情都有特色,能引起画家的创作冲动和灵感。然而,许多画家作舞台速写多是偶一为之,也并不很深入。张天翼既然曾多年在剧团工作,他在兴趣之外还有条件对服饰以及表演作深入的研究,从感性到理性自然大有好处。这就是我们在欣赏他的舞台速写时感到他笔下传神,寥寥数笔简明概括,动作神态一一传达。原因在于熟能生巧,意到笔随,也便游刃有余了。天翼水墨戏曲人物是在他长期速写基础上的发展,则是于案头功夫中进行的创作活动,于人物传神之外,还要追求水墨意蕴,以及由熟而生,由巧而拙的美学境界。由于有了这些绘画艺术功底,他的《鼎盛三十六家图卷》才具有了很高的绘画艺术价值。这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何家英(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应该讲,天津是京剧艺术的大舞台。过去,谁要是想唱红了必须过天津这一关。这说明天津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土壤,也说明天津人对艺术研究得深、研究得透,对艺术要求得严格。也许是天津相对封闭的原因,天津艺术家都有一股子韧劲,“语不惊人死不休”。张天翼就是其中之一。他与戏剧打了三十余年的交道,对戏剧有着较深的研究,尤其可以从他的绘画中看得出来。这幅《鼎盛三十六家图卷》虽是他用四年时间完成的,实际上却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晶。是他对京剧历史、京剧美学、京剧人物造型艺术、中西绘画研究成果的综合表达。说句公道话,它属于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绘画品种,是一种文献性绘画,不能用一般绘画标准去衡量。在他创作完成图卷的同时,他的专著《“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立体思维》也出版了。这是多么严肃的创作态度,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广大艺术家学习,也使图卷更增加了文化内涵和学术深度。同时也展现出张天翼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多么艰难和严谨。图卷和专著使人们在欣赏绘画的同时,也对鼎盛时期京剧艺术的历史有所了解,所以说它们的意义是重大的。
 
    《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产生,是我国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作者张天翼的研究与创作得到了各级有关领导及天津市戏剧界老前辈和专家们的鼎力支持。谢国祥(已故)、高长德、刘梓钰(已故)、吴同宾(已故)、刘连群、刘琦、王则昭、李荣威、孙荣惠、尚明珠、董文华、王永运、王紫玲、甄光俊、韩之栋(已故)等,又都对图卷给以高度评价。如王则昭说,图卷的成功是对京剧事业的重要贡献。并代表京剧界人士向张天翼表示感谢。孙荣惠说,又在画中看到了已经作古的大艺术家们的音容笑貌,心里很是欣慰。李荣威激动地吟诗一首:“笔耕数年,铁砚磨穿。硕果呈现,世代流传。”《鼎》卷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身居澳门的著名戏剧专家穆凡中先生在评论文章中也认为本图卷是继《同光十三绝》之后又一有学术意义和创新意识的“京剧艺术史画”。并认为“《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像唐代阎立本画的《二十四功臣图》一样,对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观众从图卷中除了获得绘画和戏曲的双重审美愉悦外,也可从中领略画家对国泰民安时代的美好讴歌。”
 
(本文曾发表于2002年11月2日《文艺报》、再刊于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学术画册《鼎盛三十六家图卷》内,文字有补充。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