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画龙 http://cpc.people.com.cn/GB/165240/165244/9991300.html |
□ 西沐 |
2009年09月04日16:36 |
|
阿里雷公,原名雷孝书,回族,字恭天,号雍阳渔者,1954年生于北京,原籍天津武清。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和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燕都书画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电视台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马来西亚中央艺术研究院顾问、青海河湟穆斯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师从工笔画大师潘絜兹。1972年到北京画院学画,得刘炳森、黄均、俞致贞和刘力上等老师教诲。人物、山水、花鸟皆精,尤擅画龙,书法诗文俱佳,在兰州、泰安、北京等地和德黑兰、芝加哥、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多次举办个展。中国伊斯兰细密画派创始人。作品被许多博物馆、王室和各界收藏。《阿里雷公书画选》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艺苑弛骋》(合著)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谈起雷公画龙,就会让人想到了当今中国画坛。在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中,有两种倾向最值得关注:一个是写生,不少画家,一旦离开客体的摹写就不会画画了;一个是写真,似乎把对象刻画得越细微就越能体现出功底,价值就会自然不菲。其实,这种认识及艺术实践已完全远离了艺术精神,把艺术的领悟降低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物理意义上的观察,将艺术消费或艺术审美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消费。 雷公画龙也许是在不经意间,从一种题材入手把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与物质生活通过“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而操刀整合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让人心动的“雷公”。 从古代绘画到当代中国画坛,“龙”的形象一直若隐若现地出没于中国绘画史之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龙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但到了当代绘画,我们却很少看到它张扬的影子。究竟是一种审美的转向还是一种教育的惯性?龙的形象如何在当代绘画中继续存活?雷公的探索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不断挖掘龙的文化精神内涵,从人们当代特有的审美心理入手去表现,去展示。 雷公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他师从潘洁滋、刘炳森等书画大家,起点高、眼界宽、路子也正,再加上几十年的艰苦积累,经历了工笔与写意的技法转换,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龙的题材创作,悉心揣摩研究,已显示出不群的气度,实属可敬可贺。 雷公,又名阿里雷公,字恭天,原名孝书,号雍阳渔者,原籍天津武清,1954年出生在京郊昌平沙河镇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20世纪70年代初,为进城求学,他晚上经常住火车站。为了生存,他卖过鱼,拾过粪,割过草,修过自行车,扛过大包,当过电工、钳工、珐琅美工、工会干事,搞过橱窗设计等,但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毫不气馁,始终没有丢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美的追求。 80年代,他以工笔人物出名,艺术上博采众长,并擅长诗文。为开阔胸襟和眼界,他出访伊朗、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站在世界的基点研读不同的民族文化,审视和定位自己的方向。 雷公笔下,龙是一种正义、一种君临天下而又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既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其内心深处的无以言表的寄托,更是对正义力量的一种向往。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心性的解读,一种新的体悟所沉积下来的痕迹。 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一个奋发图强、勇于奋斗的民族。经过近百年的孕育,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一条强盛的发展之路。随着国运的兴盛,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雷公画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重要现象,这与其说是一种个性化文化心理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时代文化精神的趋势。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雷公画龙广受欢迎的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说起雷公画龙,还有一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他注重笔墨、注重传统。首先在龙的造型上,他广泛研究,追考古今,用传统的造型手段不断提炼龙的典型造型,既符合传统之神,又具时代之韵;其次,其用笔用墨,从传统中入又从传统中出,工笔龙头与写意龙身及笔墨渲染的风雨雷电,恰是君临天下之境,可谓壮观;再次是雷公每每做画静心平气、沐心浴手,既虔诚又投入,作品自然一丝不苟,平添了几分凝重与释然,让人有一种宁心静气之意。而每一幅成功之作问世之前的题句和赋诗,更显出其文心独具,像他的点睛之笔使画境升华活现。(本报有删节) 龙亢彼无悔,雷公画笔知。—— 文怀沙 喜看雷公千禧年画龙 潘絜兹 中华文明越万年, 巨龙腾飞上九天。 雷公巧夺僧繇笔, 一鳞半爪留人间。 赞雷公画龙 黄均 (一) 今岁正逢辰,福泽更无垠。 壁上观君画,神物登天照眼新。 (二) 雷公画龙称第一,腾拏夭矫势绝伦。 烈焰熊熊口出火,蜿蜓戏水体屈伸。 古时画龙皆用墨,雷公泼彩现金鳞。 霹雳一声破壁去,行云布雨济苍生。 |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