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关于“矾墨体系”

已有 4860 次阅读  2012-11-22 21:34

中国画的发展是在漫长的肯定与否定中,从东方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摸爬滚打逐步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翻开历代画论不难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都为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耗尽终生。有人曾这样问我,你是画画的,你能不能谈一谈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画未来的发展会怎样?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明白。在2007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画论》这个应该算是最新版本的,其中对于中国画的本质分三步来阐述,第一部分画即是道从中国传统的哲学进行切入,讲中国绘画是怎样受儒、道、禅的影响;其次是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也就是前人讲的师造化;最后一部分是画乃感情之物其中引用也《罗丹艺术论》的一句话,艺术就是感情也就是画家张扬个性的体现。

社会在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发现周围原来原来常见的东西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悄然离你远去,代替它的是符合当下时代的新生事物,周围的山变成了旅游景点,树被围上了栏杆,水分成了不同等级,交通工具也由人力变成了动力,人们的衣着也张扬着个性,你坐在家中就可了解到地球的对岸发生了什么事,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别墅,这里的一切一切都在给你传达着一个信息,全球在同步发展,文化在相互包容,西方的艺术家可以在中国举办展览,东方的艺术家可以去西方讲座。前几天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来自法国巴黎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把二战后西方绘画的发展的主要流派作了个详细的阐述,其中活跃在当下西方画坛抒情画派竟然是中国人,而且影响了一大部分西方画家,而在中国受西方美学体系的影响早已不是趣闻。文化也在慢慢蜕变,它只会保留精华,而且这个精华会不断渗透到其他领域进行再发展。

如果你给一女人穿上嫁妆,大家都知道她是新娘,你给他穿上职业装,大家知道她是一个职场女性,你给她穿上休闲装,大家很难猜测她具体是做什么的了,但是扒掉衣服人们就会发现本质,奥!原来就是个女人。西方的艺术家可以把这个女人体看成一件艺术品,东方的艺术家可以给她做件衣服,变个发型直到达到他自我的审美,中国画就好比是一个穿着衣服的女人,扒掉身上一层一层的衣服你再看就剩下两样东西,一是工具材料不会改变,再一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书写性。两者其实是个因果关系,因为工具材料的特定,才生成传统文化的书写性。这样看来画家之间PK就剩下给她怎么穿衣服了,春天穿春装,夏天穿衣裙,到了冬天就要注意保暖了。也就是说画家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一种思维的竞争,自身的修养、学识和审美决定了衣服的款式。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有挖掘空间的,这种挖掘主要是看你用的是哪种思维模式.例如,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换种思维想就是一百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或者说一个臭皮匠就可赛过诸葛亮,关键是从那个角度去思考。从西方的水彩、油画等不难看出,水彩是母体,水彩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就有了,而油画才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在15世纪一个名叫尼德兰的地方有个凡爱克的兄弟俩改变了调剂,用油调颜料作画,使画面有新鲜感,也一直影响到现在,也就是说由于母体工具材料改变,生成不同画种。而我们今天认识油画要比水彩要普及的多。而中国画本质的挖掘在历史上也都有过,但成不了主流,这也与中国人惰性的审美有直接关联。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东北有位热血青年,为了人生的理想和抱负,踏上了这条坎坷之路。早在他之前就有些画家把处理宣纸的矾水应用在画面中,但只是小成者,而他不同,他变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不用清水调墨,改用矾水,利用矾水在宣纸上生成的白线画出了的感觉,这一题材的突破填补了中国画一个空白,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小逻辑,其实不然,在这个突破的背后可以说给中国画本质的延伸埋下课重重的伏笔。(2007——也是最新版画论出版的这一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特别邀请当年那位热血青年(今已成为饱经沧桑的大艺术家)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将其多年的心血传承下去。在他众多弟子的作品当中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这种把传统材料的重新组合的背后(也就是把调剂由水变成矾水)竟然生成了一个新得画种矾墨画,而且这种画可以画各种题材,写实也好,写意也好,山水、花鸟、人物,可以说无所不包。传统水墨所表现的题材他都可以囊括,而他所涉及到的领域水墨不一定能完成。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画本质的挖掘已经初见成效,而且这种矾墨画是从中国画的母体中生成,并与中国水墨绘画形成了对立互补统一的审美体系。当然这个体系的完善也是需要很多人作出努力和牺牲。

让我们庆幸中国美术史上可以流畅地写一笔矾墨体系的论证。

                   

写于中国人民大学

创作中

分享 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