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别让官阶闪了艺术的蛮腰

1已有 751 次阅读  2013-10-16 14:59
别让官阶闪了艺术的蛮腰(转载于中国收藏艺术拍卖网)
时下,文化艺术圈的乱象忽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媒体报道,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3月31日新华网“新华视点”)艺术作品跟着官阶坐起了“过山车”,如此贬值速度真真有点晃到了众人的眼。

  想来这是常识,艺术自有艺术自身的衡量标准,不因创作者何人,更不因其身居何位。但眼前的文化艺术圈子里却常常是,善于投机钻营者,弄来各种光环头衔,再找些媒体炒作热捧,就被包装成了所谓的“大师”;反过来,“大师”热衷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要么在协会混个一官半职,再拿官场上的身份去卖作品,要么走穴收徒,动辄一收上百个,其中不乏老板甚至厨师……

  钱权与艺术,向来势不两立。而时下伴着日益繁荣热闹的艺术市场,凡此种种蔚为奇观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让艺术头顶上纯洁与独立的“光环”日渐式微。在诸多比赛和评优中,花钱买奖项、依“条子”定优劣成了不言自明的“潜规则”,君不见,连央视春晚的前总导演都向媒体吐槽,“一台春晚收到领导43张条子”。其实心明眼亮的广大群众倒也不是好愚弄,导演口中某年春晚演唱水平无法恭维却要求在12点独唱的“条子”女歌手,也早被网友们猜了个八八九九。

  只不过,热爱艺术的人们想知道,在瘴气喧嚣的“文化艺术热”中,对艺术的价值评判究竟能不能回归本真?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选秀似乎来了把“草根实验”――让“导师”们背对舞台,不识来者样貌,不辨歌者身份,试探纯粹的歌声是否能真的打动人心……也许这样推陈出新的新奇形式本是出于拔高收视率的考虑,却让日益泛滥无趣的选秀台上多了几分真实的惊心动魄。

  然而依然有人扼腕,只要有利和名的地方,权利就会无孔不入。就算“导师们”能忠实于艺术标准和内心判断,难道就不会有权利的黑手伸过来干扰秩序?

  有文化界人士直言,反腐败,文化界不能成为“盲点”――文化界要减少献媚,抑制讨好某些特殊群体的心理。这样的自我剖析不能不谓之准、狠。然而特殊群体能用权力把资质平平者捧成“大师”,当上了“大师”进而谋来了“官阶”,就会有“主席的字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书长的好……”,作品随之水涨船高,这样的名利双收,又何其诱人!

  更让人忧心的是,面对被权力和市场合谋撑大了的“胃口”,倘若不尽早厘清斩断这些互相纠葛、钓誉谋财的利益机制,到头来恐怕只能是让文化艺术闪了自己的“腰”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