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家教论文

已有 1270 次阅读  2011-11-15 09:37   标签家教  论文  exactly  style  清河 
 家 教 论 文

 清河小学 五(6)班   妙  音 

 

我本来是个偏重於事业的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刚刚参加工作时也曾好高骛远,总想和同学攀比把“事业”做大。于是辞去工作跑到沿海地区打工,几年后回来自己注册一家设计公司。直到儿子出生后,这种偏颇的思想仍在不断的滋长,总想为儿子多积累一些财产,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爱他”。因此精力多半放在所谓的“事业”上。在孩子呀呀学语时,由于我总想多做些业务,导致对孩子的疏忽,有一天晚上在我加班时,两个小时之内孩子从床上摔下来三次,头上摔出了三个肿块。孩子的哇哇大哭声,惊醒了愚痴的我,突然想:“如果孩子摔坏了,我的名气再大,财产再多,又有何用?纵然是官职做到很大,也无济于事。肯定是一生都很痛苦!”静思:“女人的事业到底在哪里?”想到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周朝,之所以拥有八百多年的政权,因为周氏出现了三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太姜、太妊和太姒,也就是周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这三位母后奠定了周朝伟大的基业、是实施幕后工程的关键人物。可她们并没有抛头露面过问政事,而是把女性最好、最高、最伟大的德行发挥到淋漓尽致。以女德(妇言、妇德、妇容、妇功)来相夫教子,让先生安心为人民服务而无后顾之忧,培养孩子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和爱国忧民的心胸。这不就是证明女人的事业应以“家”为主吗?

曾经有位伟人说:“天下之太平,女人要负一大半的责任”。因为一个家庭的生活有两大主轴,物资和精神。中国历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也就是先生在外面服务社会,负责赚钱养活家人。而太太负责家庭生活的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孩子。母亲身体力行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是否懂事、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母亲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对于父亲是否能安心在外面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当然,父亲也一定要对家庭尽到道义、恩义和情义,并配合好母亲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尊重父母和他人。告诉孩子,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象这样的家庭哪有不幸福的道理?在这种和谐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优秀?所以,家庭主妇的态度对于天下太平有很大的作用。又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好坏小则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状态,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维系。有谁不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呢!可是看看目前离婚率的急剧上升,就知道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观念不对,而深受其害!在缺少或得不到人间父慈母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人格怎么会健全?怎么会正常?所以他们大多倾向冷漠与暴力。这样的孩子能让他周围的人感到安全与舒适吗?想到这些,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的观念是错误的,名利固然重要,但家人的身心和谐,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于是立即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事隔不久,有一次在网上偶然听到一位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家说:“我们后半生的幸福与否,取决于孩子是否孝顺,并非是金钱、地位和权力。孩子是否孝顺取决于我们的身体力行是否做到了好的榜样。……。”“教”者:上所施,下所效;的确,孩子身上具有的习气就是父母身上的习气。所以教育贵在身教。《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到医院妇产科里去看看,刚出生的婴儿都是一样的,不能说这个孩子以后是高官,那个孩子以后是强盗。为什么长大后会有很大的差别呢?这正是《弟子规》中所说的[圣与贤,可训致]。人的本性相近,习性相远,习性的好与坏,就是教育的结果。故古人解释“育”者:长其善,救其失。因此可知教育是何等重要。从此,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自己的观念也得到了及时的校正。几年下来,确实有一点小小的心得体会,借此机会向诸位老师汇报,还望老师们不吝斧正为盼。

我们常说:“教育是先入为主”。孩子好比一张白纸,他将来的成就大多操纵在为他作画人(带领人)的手中,所以与早期教育有很大关系。而家庭教育是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其次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些都是给孩子扎根基的教育,孩子就像一棵小树,根深枝叶才能茂盛,根深叶茂才能经得住风雨的吹打。故知母亲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及对人生的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身为人母者确实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正如王丽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所说:“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并强调“父母必须有一方亲自带孩子”。确实,“育”比“生”更重要。对于孩子能有幸遇到这样有责任心,且有正确教育观念的班主任,心中感到非常欣慰。

孩子最好是自己带近十几年来,由于女性都要出来服务社会,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导致很多女性非常辛苦。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位能够给他把握方向判断是非的人及时指导。这并不是出钱就能够办到的,可有些家长确实没有意这个问题的存在故带孩子的方式基本上也有四种:第一老人带。老人都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往往教育没有原则,溺爱而不知,不合理的要求也去满足,容易养成孩子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且容易把心思用在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想方设法对付大人这方面。等养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很难了;第二补习班(小饭桌)带。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上补习班的孩子往往对补习班有种依赖,容易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习惯;况且补习班的老师也不敢怎样管教你的孩子,必定只是一种利益关系;第三保姆。有保姆连话都讲不清楚,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言语和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学其它学科就会很吃力。不仅在这方面有问题,保姆在照顾孩子的时候用什么态度?是把他当老板、当皇帝伺候。很多保姆带出来的孩子,生活能力都很低。这样的孩子,假如你生意一失败,他有可能会饿坏。富贵不可长保,我们要考虑到当家里没有那么富裕的时候,孩子有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高瞻远瞩。保姆没有办法用父母的态度来教养孩子。第四电视跟网络。这些媒体上的节目有很多是色情与暴力,在孩子没有判断力的情况下,就会跟着学。我们看到有些孩子的言语非常桀骜不驯,说话很粗鲁,这不见得是跟父母学的,是在电视、网络上学的。而科学已经证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孩子最好自己带。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孝敬与感恩)。有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一个“孝”字。这是一个会意字,“老”字头,指上一代;“子”字低,指下一代。代表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老与子是一体的。所以“父慈子孝”是人的天性。父母对婴幼儿的照顾,不会是因为指望这个孩子以后可以为我养老我才照顾他,而是一种自然的呵护。但是现在由于科技的发达,大多数人都偏重于技术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德行的教育。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宗旨是先教做人,再教做事,一个人如果在某项技术上的本领很大,但他不懂得人情事故,不懂得进退应对,跟周围人的关系处不好,那就肯定会影响他做事的效率。所以学做人非常重要,而做人的基本道理主要是由父母和老师来传授,因此,中国人的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父母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亲师配合,才能把孩子教好。所以一个孩子要健康的成长,父母跟老师两个角色都不可缺少,不能只有父母没有老师,也不能只有老师没有父母,缺少一个都难以教育出真人才。正如那位教育家蔡礼旭老师说:“一个人能活着顶天立地,人格健全,除了靠父母的教诲之外,还有赖于一位重要人物的教导,那就是老师,所以中国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与师道。”而近几十年,可能是大家对这方面都忽略了,所以很多人不懂得感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老师的教导之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 “孝开了,百善都开了。”诚如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先从孝开始。因为孩子的孝心打开后,他所有的德行都出来了。他会因为不能让父母丢脸,而提升自己的观照能力,并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父母。这对孩子的前途影响深远。因为有孝心的孩子肯定是个懂礼貌,有责任心、有爱心、能包容的人,谁不喜欢这样的朋友、同事、学生、下属等呢?孩子如果具备这样的德行,不就是已经清除了他日后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吗?这样的孩子还怕他以后遇不到贵人吗?肯定会常常遇到贵人。所以教孩子学会感恩非常重要!而一个人如果能常生活在感恩中,是多么幸福。所以当孩子说某个人的不足之处时,我喜欢跟孩子换个角度来探讨。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表示除我之外,一类善人、一类恶人。见到善人要见贤思齐,见到恶人,要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有者改之,无则加勉。《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对待恶人也要有礼貌,但不接近他,更不跟他学。俗话说:“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君子行事在明处,小人行事在暗处,不必给自己找麻烦。要多接近善人,养自己的德行,培自己的福报。《朱子家训》说:“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就教给了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在不失感恩心的情况下,又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帮孩子立志。《三字经》说“养不教  父之过”,这个“父”是父母的意思,特别是母亲,因为母亲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母子连心,母亲的起心动念都直接影响孩子,更不用说母亲的言行了,当然父亲也同样重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是不要求回报的,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将来能够成圣成贤。没有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只要不成为杀人犯就行了!或者只要不沦落街头就行了。可能也有父母想孩子以后只要饿不到就行了!这样不够啊! 孩子小不懂得什么是志向,做家长的要帮孩子立志,有句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所得。”所以要帮助孩子立下志向,这样,他有了目标,就不至于多走弯路。

怎么帮孩子立志?古时候读书志在圣贤,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我们有没有去了解到这个赚钱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动机在推动着他?是享受。他为了有好的享受要去拼命赚钱。一个人好享受,再往深处看,一般在他小时候就养成这样的欲望了,而一个人欲望很重的时候,他念念想到的是他自己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他自私的态度。所以,立志不能立错了。不然的话,「爱之不以其道」,不用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反足以害之焉」,反而是害了他。因为父母不是用智慧在爱,而是用好恶、用情感(不理智的情感)在爱。教育应该是教导人成为好人、成为善人、成为圣贤才对,这才是正确的志向。

慎於始。(不玩游戏;不吃垃圾食品;取得成绩时不用物资互动;小学期间所看的书籍、电视节目、动画片都要先经过妈妈的审查……。)

我的孩子在读幼儿园中班时,我们就开始学习《弟子规》,有时带他去国贸的儿童游乐场玩,旁边就是游戏机室。当他听到不时传来的呼叫声,就会仰头张望,我就进行机会教育,我说:“孩子,那边的哥哥姐姐们坐在那儿,离游戏机的屏幕很近,这样会伤眼睛;人身体需要经常活动,可他们一直坐很久,这样影响他长高个子;再来呢:[斗闹场……”我正准备用《弟子规》的经文提醒他,话还没说完,他会立即接[绝勿近]”,我接着说:“他们这样一个动作下去,犯了几条错误?”他会立即回答:“三条”。然后就赶紧跑去玩了,以后再从那传过来声音,他连看都不看了。直到现在,这个孩子从来不往游戏机跟前靠近。这就说明了教育的真言“慎於始”的作用。

在孩子上小学时,因为学校门口有几家小店,里面的食品和书籍并不安全。我就反复跟他讲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危害。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因为《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要懂得自爱,故孩子从来不吃校门口及路边卖的小食品。

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因为人的知识百分之八十来源于阅读。但对于孩子所看的书籍也有严格把关,由于现在出版自由。那些出书的人,有的思想本来就很偏颇;有的是东拼西凑;有的全是西方人的思想,未必适合东方人;也有的不适合他的年龄段;等等。看这样的书籍,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不仅耽误时间,重要的是污染了他。所以家里面孩子喜欢坐的地方,旁边都有经过我筛选的书籍。当他坐下来休息时,会很自然的随手拿本书翻翻。

平常看动画片也是一样,我们家的习惯是:早晨吃饭二十分钟时间,看孩子的同步英语;中午和晚上吃饭各半个小时,分别看一集德育方面的动画片,饭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其内容的可取与不可取处。

再者,孩子要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习劳知感恩。否则,他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这方面,我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家中一定要保持整洁,书籍[读看毕,还原处。]日常所需亦要[置冠服,有定位。]放东西一定要有个定处,用后一定要放回原处。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会节省很多时间,也会减少找东西带来的烦恼。另外也常给孩子读些因果小故事,让他明白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的道理。

帮孩子把握学习的机会。《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意思是在孩子童蒙时代应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孩子在十三岁前,相对来讲,还算纯净。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记忆力很强,这个时期,最好选些重要的经典,让他背诵,既能学习文言文又能从这些圣贤典籍中,吸取浩然正气。因为这些经典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在过去印刷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流传下来,一者说明这些经典的重要性;二者说明老祖宗们爱护儿孙后代的那份苦心。例如北京房山出土的石刻《大藏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这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都说明了祖宗对我们的恩德。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现在之所以只有中国一个存在,这与老祖宗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他们将“语”和“文”分开来用,因为语言每隔一段时间会有变化,而“文”是不变的。只要能读得懂文言文,就可以直接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等对话。若能够掌握住他们的重要教诲,当生活中遇到问题,就知道解决的方法。并且对于以后了解中国历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工作,从儿子上幼儿园中班开始,我就每天带着他读诵一段经典。近几年,因为年级高了,学习任务也随之增加,平时几乎没有时间读诵,但当孩子进家门后,我会用影碟机反复播放这个星期要背的内容,等到星期天再抽时间集中背诵,于是读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必有的一项内容。几年下来,儒家、道家、释家重要的经典,也背诵了十来部。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孩子天资并不高,现在看上去也非常普通,但他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邪正的能力,已经养成了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懂得长幼有序。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们会相扶着改过迁善,尽量做得更好。

    对於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当然还有很多体会,在此罗嗦了这么多,耽误了老师们的宝贵时间,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导!感恩!
分享 举报